石蛙养殖场建设图,德昌石蛙养殖场
石蛙养殖基地
有一定经济能力打算介入的人最容易问这样的问题。答案是:先不要考虑能够赚多少,而是考虑如果不赚钱能够坚持几年?
养殖石蛙冰火两重天。入门了财源滚滚,靠钱砸那就是个无底洞。每年有很多人介入而每年同样有很多人出局。谨慎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这个项目。
石蛙养殖基地取名
江西菜其实是属于赣菜,赣菜的食材特点是:鱼米山珍,鱼肴显著,擅以米做菜,广取山珍。赣菜的制作特点是:切配、选料严谨,以地方特产原料为主,制作精细。烹调讲究火工,擅烧、蒸、炒、炖、焖等烹调方法,其中尤以粉蒸见长。菜肴讲究原汁原味,油厚不腻,注意菜肴的质地,如酥烂或脆嫩程度;口味则咸辣平和,适应面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赣菜主要由南昌、赣州、九江、赣西、赣东等地方流派组成。一般来说,南昌地方的赣菜流派以烧烩煨与煸炒为代表性特色,如“藜蒿炒腊肉”、“新雅四宝”、“瓦罐煨”等。九江地方的赣菜流派以炖、蒸和鱼席为代表性特色,如“庐山石鸡”、“鄱湖胖鱼头” 等。赣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独具特色。赣菜选料广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制作精细,在烹饪中突出“原汁原味”
在烹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烧、焖、炖、蒸、炒为主。在原料选取上,崇尚绿色、生态、健康理念。江西生态环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绿色健康的,如鄱阳湖的藜蒿、井冈山的竹笋、军山湖的大闸蟹、余干的辣椒等。在味型上,以辣为主。与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赣菜的辣是香辣、鲜辣,辣味适中,南北皆宜,具有广泛的适应群体。
石蛙养殖基地广东省梅州
铜鼓嶂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如屏似嶂的百里峰峦,绿树披翠,竹木成林,植物种类复杂多样,是观光游览和植物学教学的理想基地。一片片常绿的高山植物,人谓“铜鼓青”,浓阴蔽日,深邃幽雅。密林深处寒兰丛生,有叶艺、花艺、奇香等品种。新近,学者们在铜鼓嶂采集了石木姜子、象鼻藤、光果悬钩子、微花连蕊茶和珠芽蟹甲草5种广东省新记录植物,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除竹木外,铜鼓嶂物产有香菇、木耳、草药、蜂蜜、茶叶、鱼虾、香螺、石蛙等。民谣唱道:“铜鼓嶂,三面宝,一面黄连与甘草。”
铜鼓嶂峰顶平阔,约有数亩宽的平地。拂晓时置身峰顶,守候“云海浮金”,披霞挂彩,无不令人神往!即便天气阴霾,咫尺不辨,云遮雾涌,无穷变幻,亦有别样感受。站立峰巅,若天气晴朗,极目远眺,沟壑纵横,群山尽伏,梅江、韩江宛如素练飘向东南,梅州、潮州风光无限!
从铜鼓嶂峰顶而下约海拔1200米,有一大草坪,约有千亩,据说曾计划用作高山机场,地势平坦,花草丰茂。大草坪中间,泉水涓涓汇入,形成天然湖泊。湖水清冽透明,波光潋滟,观之神清气爽。访之乡人,因其稍下有铜锣村,故称此湖为“铜锣湖”。此湖遇百年大旱,其水亦不干涸。若遇多雨年份,茫茫荡荡,周围山峰,宛若岛屿,有“水浸铜鼓顶”之传闻。长白山有镜泊湖,天山有天湖,庐山有如琴湖,……山之高而润泽,钟灵毓秀,造物者不负人,功巍巍矣!
铜鼓嶂属莲花山脉断裂带,在岩石风化、流水侵蚀作用下,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奇石景观。人们根据其形象为不少景观取了名字,并赋予传说。如玉石佛手,说是雷神将军留下的手掌;仙人取宝,说是仙人正在向石橱取宝,说此处“金山银山,仙人正搬”;“金龟下山”,说是摸一下平安健康,摸两下升官发财;狮子潭,潭边有三块酷似狮子的大石,谓之三狮望峰;仙人叠石,大石上面累叠小石,再硕大石块覆之,成大、小、更大形状,望之危然却不倾倒;仙人踏石,石上有足迹,说是八仙过此所留;猴子抱颈,一石宛如美女站立当道,须如猴子般抱住其颈方能过之;船子潭,两块如船大石隐现潭中……
铜鼓嶂山腰有一巨瀑,流水从几百米悬崖峭壁倾泻而下,汇成一潭,其水碧绿清澈,潭边多异木奇花,人称瀑为“七情磜瀑”,称潭为“鸳鸯潭”。此瀑此潭传说诸多,有说一对恋人七次登上此磜表达恋情;有说一对恋人在鸳鸯潭浸泡百天,表达百年好合;有说此磜出有七个美丽女人,人称七花仙女,引来天下男儿求婚;有说一对恋人因婚姻不成,殉情鸳鸯潭中……据说,附近乡民把到七情磜当作考验对象的地方,山歌唱道:“你爱娶厓无柬该,七情磜水洗过来。水清情长连心爱,百年好合正和谐。”“七情磜水清又清,洗了正知爱浅深。双双立下情侣愿,海枯石烂不变心。”
石蛙养殖基地的建设图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石蛙养殖基地注册
1.营业执照。
2.卫生许可证。
3.经营许可证。
4.税务登记证带上申请书、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经营场地证明、一寸照片等到所在地相关部门办理。5、但由于养的对象特殊,办理特种养殖许可证。特种养殖许可证向工商行政部门申请主册登记。6、还得办理防疫合格证,防疫合格证到当地畜牧局办理。而且养殖场需要征用土地,还得先到国土局办理土地手续、厂地的条件审查。石蛙(Quasipaa 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
石蛙养殖基地在哪里
石蛙养殖技术如下:
配种和产卵到 4 月份而且水温已经达到 18 摄氏度的时候即可开始石蛙的配种。按 1:1 的比例选择体型大、健康有活力的雌雄种蛙放置到蛙池中。夜间石蛙会自行抱对交配并产卵。
孵化石蛙产卵后,蛙卵会粘附在水草边缘,此时要小心地将蛙卵转移到孵化池中,保证孵化池的水持续流动,但流速不能太快以免冲散蛙卵。蛙卵孵化对水温有要求,可通过日照等方式提升水温,使水温在 20 摄氏度以上,28 摄氏度以下,促进蛙卵孵化。通常 1 – 2 周蛙卵就会孵化成蝌蚪。待池中蛙卵基本孵化完毕时,将蝌蚪转移到蝌蚪池中。
石蛙蝌蚪的喂养蝌蚪孵化出来后的前 3 天不能喂食,因为蝌蚪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向水中投食可能会导致蝌蚪死亡。3 天后可投喂以下饲料:牛奶、豆浆、蛋黄水、黄粉虫浆以及少量嫩青菜。液体类饲料投喂标准为每 1000 尾蝌蚪 10 毫升饲料,少量多次投喂直到蝌蚪不吃。喂食时间为每日清晨、傍晚。在蝌蚪长大、长出前后肢过程中要逐步增加饲料量,具体按蝌蚪的采食情况调节。完全长出前后肢且尾巴消失的蝌蚪即可转移到成蛙池中喂养。
石蛙成蛙的喂养成蛙喂养注重营养丰富,活饲料如黄粉虫、蝇蛆、小蚯蚓最佳,条件不充分的鱼饲料也可以。喂食时间、方法与蝌蚪时期类似,每日两次,每次少量逐步喂。
石蛙只要度过蝌蚪期,养殖难度会大大降低,成蛙期间日常管理主要注意换水、消毒,保证喂食即可。1. 每周在池内泼洒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杀菌,每立方米水泼洒 2 克高锰酸钾。2. 每周换一次水。
石蛙养殖基地简介
棘胸蛙,又名石蛙、石冻,其肉质细腻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闽西人餐桌上的美食。由于过度捕食,其数量急剧下降,导致水源地种群资源缺失,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2008年戴红卫投资兴建了红树林棘胸蛙养殖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林下经济生态圈。石冻野性十足,对生长环境要求特别苛刻,许多人尝试过人工繁育养殖石冻都没有成功。刚开始,戴红卫也因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养殖技术,石冻成活率很低,没有经济效益,许多亲友都劝说他早日放弃。
戴红卫不气馁,沉下心来摸索石冻的繁育、喂养规律。他从早到晚趴在养蛙棚的水沟里仔细观察、研究石冻的生活、觅食习性,模拟、改进原生态的石冻的生长环境,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整套高效低廉的石冻仿生态养殖技术。2013年,他的石冻养殖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同年,还获得全国农技(渔业)推广示范县“渔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称号。2014年,红树林棘胸蛙养殖场获得了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颁发认可的“福建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
目前,农场培育的“金线蛙”,在龙岩和闽南地区尤为畅销,年供种苗3万只,年产蝌蚪20万只以上,年产值达到160万元。同时带动了新罗、上杭、武平等地100多户农户养殖石冻,龙岩、江西、广西等省的石冻养殖户也时常会来这里学习技术、采购石冻种苗。
为了帮助周边群众致富,戴红卫免费为周边贫困户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并向贫困户赠送蛙苗3000多只,蝌蚪1.5万只,让贫困户学成技术之后,发展养殖。这几年,他还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向新罗、上杭、漳平、连城、武平等山区、山涧投放蛙苗2万多只,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下一步他打算扩大石蛙养殖规模,筹建第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利用刚成立的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石蛙养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养殖
农村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