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青蛙养殖场,绵竹青蛙养殖
青蛙生态养殖
1
选择阴凉、避光的地方建设养殖池,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在两边设置遮光板。
2
同时要设立防逃网,以免青蛙跳出池外,一般情况下每平方水池可饲养40只左右的成年青蛙。
3
选种:选择二次产卵的青蛙作为种蛙,且种蛙以型较大、活动力较强的为宜。
4
喂料(蝌蚪期):饲料以粉料为主,投喂量以每天能够被吃完为宜,以免污染水质。
青蛙的养殖
青蛙养殖周期通常是4个月左右,具体要根据品种、养殖方法、养殖技术、上市重量、地区等因素决定。要想顺利上市售卖,必须在喂养上做到营养均衡,不然就会出现延时成熟导致周期变化。
三月份就开始准备了,春季夏季开始养蝌蚪,
小青蛙养殖
小青蛙一般都是在准备干枯的鱼塘,或者是一些小水塘边游泳,现在青蛙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 这主要是他们的生活,地域在逐步的减少,耕田少了,鱼塘少了他们的生活地方也在减少,我们只能在平时很少能见到的准备干枯的鱼塘或者是小水塘的旁边,偶尔看见他们还生活在岸边晒太阳,只要我们走进他们生活的地方,一靠近他们,他们就会轻轻的一跳,跳进已经准备干枯的鱼塘里面躲藏,这一些小青蛙一般都是在早上,在这些准备干枯的鱼塘或者是小水塘中游泳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青蛙养殖基地
青蛙养殖的场地是稻田最好了,为了防止它跑了,可以用网把稻田围起来就可以了。
青蛙养殖户
养殖青蛙需要办理的证件如下:
1、养殖证:养殖证首先需要填写养殖申请表,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材料等待农业局审核,审核通过,颁发养殖证。
2、营业执照:一个正式的养殖场需要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需要的材料包括房租合同、房产证复印件、验资报告等等。
3、税务登记证:如果养殖的青蛙需要销售的话,养殖户还需要办理税务登记证才可以。税务登记证可以在领取营业执照的30个工作日内申请领取。
4、动物防疫合格证:开办养殖场,动物防疫合格证也是非常需要的,该证由兽医管理部门审查颁发。
5、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该证办理的流程比较复杂,由当地的省林业厅核发。一般来说,养殖户不仅需要有种源合法来源证明和种源单位的经营许可证,同时还要有5万元以上的资金证明才可以。
6、畜牧兽医资格证:青蛙养殖场一定要有兽医师才行,如果自己没有专业的知识的话,还可以选择聘请专业的畜牧兽医师。
青蛙养殖技术
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繁殖技术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 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 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黄色,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
(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青蛙生态养殖基地
青蛙养殖基地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广,以湖南省为例,分别分布在岳阳市平江县、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等地方。青蛙是一种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黑斑侧褶蛙种的两栖类动物,它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
青蛙人工养殖
步骤如下:
1、先切掉青蛙四条腿,便于后续剥皮。
2、然后去除头部,头部不食用。
3、头脚去除后,开始剥皮。
4、用力去除外皮。抓住头部位置用力撕下外皮,比较滑,可以戴上食用级别的手套增加摩擦力。
5、去除外皮后,开始去除内脏。青蛙的肝保留,可以食用,其余去除丢掉。
6、全部清除干净后,切块备用。切块时保证腿部的完整性[便于拿取。
7、根据烹制方法,全部切块。备用,开始炒制即可。
青蛙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
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后才变成青蛙。
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皮肤光滑。
运动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繁殖发育方面是:卵生、发育变态。
它的生活环境是: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青蛙皮肤上的色素细胞有多种:有黑或棕色素颗粒的黑色素细胞、黄色素颗粒的黄色素细胞、红色素颗粒的红色素细胞、许多具有反光性的晶体小板的虹色素细胞等。环境温度和肾上腺素等,也会导致蛙改变“时装”。温度升高,颜色变浅;温度降低,颜色变深。同时,体色浅,吸热少;体色深,吸热多,这对它们体温的调节是有利的。若将肾上腺素注入蛙体,随着血压升高,体色也会变浅。
青蛙生态养殖技术
在家里养青蛙的方法:
1首先,是养蛙的位置,选一个通风好、采光佳的场所。这是因为青蛙非常怕热,如果太过闷热,它可是很容易生病或死亡,同时也对饲主比较好。若真的无法避免的话,记得装个抽风扇,需要照照阳光,比较不会生病,不过,切忌不能被阳光直射到喔,只需要有反射的光线就够了,这样缸子里的植物也会长得壮壮的。
2然后, 是养蛙的缸子,虽然说缸子是越大越好,但是太大的缸子在管理上十分麻烦。所以,如果是养小型的蛙类,如树蟾、面天树蛙,大约1呎缸就差不多了;再大一点的中型蛙类,如蟾蜍、泽蛙、白颔树蛙,就需要2呎缸。如果是善于跳跃的大型赤蛙,如斯文豪氏赤蛙、金线蛙,才要考虑用3呎缸。另外,市面上有卖一种塑料材质的“采集饲养箱”,方便清理与携带;但是用久了,表面会雾掉,就不容易观察了,而且因为移动容易,也就容易摔破。
3然后,是养蛙的盖子,以免青蛙“跳出来”或“钻出来”。如果是养树蟾、树蛙的话,盖子就必须密和一点,不然它们一钻就出来了,最好加装纱网,不然很容易将青蛙闷住。如果是用较大型的缸子,每次喂食都要将盖子取下,又怕青蛙趁机“落跑”,相当麻烦,建议在盖子上做个小门。
4然后,是养蛙的垫料,用来布置环境的材料,可以用砂石或泥土。前者的好处是方便清洗,也比较干净;而用泥土来布置的话,会比较像自然的环境,种植植物效果佳。也可两者兼用;或两者都不用,这样更方便清理,不过要放一些供青蛙躲藏的地方,以及一些小盆栽,可以铺一些水苔保持湿润。如果有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枯木树枝的话,那会让整个环境更加的自然。
5然后,是养蛙的水盆,青蛙是不能没有水的,不过对于水的需求,各种蛙类有所不同。如果是“水蛙”,如: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水就要多一点,最好以整个缸子都是水,再利用石头、砂石铺成陆地。相反的“陆蛙”,如树蛙、蟾蜍,就不需要太多的水,仅需要放个水盆就够了,同时最好将水盆埋在地下,以方便青蛙的进出。
6然后,是养蛙的植物,建议一开始用小盆栽,或者种一些很耐活的植物,如:黄金葛、山芋;接着可以种一些蕨类、兰花。如果,你布置了一个“静水域”的环境,还可以种一些水草,光线不足的时候,最好装个太阳灯,可以让植物长得壮壮的。
7然后,是养蛙的过滤,如果打算布置一个水域的环境,又不想常常换水,那你最好装一台“沉水马达”。装置的时候有个原则:隐藏得越好越美观
养鸽
养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