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非捅马蜂窝不可的地步-应该注意什么
如果遇到非捅马蜂窝不可的地步,应该注意什么?
在生活中马蜂应该是我们很多人比较害怕的东西,毕竟被马蜂蜇的滋味不好受。有些马蜂的毒性非常大,如果不小心被蜇会造成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一般人对马蜂是避而远之,如果实在是到了不得已必须去捅马蜂窝的地步,那么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护,以免被蜇伤。
如果非要捅马蜂窝,首先要做好个人的防护。由于马蜂的毒性是很大的,所以在捅马蜂窝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以免马蜂在被惹怒后发起攻击,导致自己被蜇伤;其次,可以先用烟熏走马蜂。在捅马蜂窝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先用烟将马蜂熏走,因为马蜂这种昆虫是非常害怕烟雾的,先用烟熏再处理马蜂窝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好的捅马蜂窝的方法;最后,最好请专业的人员进行处理。如果自己没有任何经验的话,为了安全,最好还是请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操作,以免发生意外,导致受伤。
做好个人的防护。在捅马蜂窝之前,做好个人的防护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我们没有经验的人来说,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做好防范,这样在捅马蜂窝的时候才能防止被马蜂攻击,保证自身的安全。
可以用烟先熏走马蜂。在捅马蜂窝的时候最好先用烟来熏走马蜂,马蜂这类的昆虫是非常害怕烟的,遇到烟就会逃离。所以在捅马蜂窝之前,可以尝试用烟将马蜂先熏走,然后再捅马蜂窝就安全多了。
请专业人员处理。如果自己没有相关的经验,那么最好是请专业的人员来对马蜂窝进行处理。实在不行也可以请当地的消防队来帮忙将马蜂窝处理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危险的发生。
你有哪些处理马蜂窝的好方法?
首先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不要让自己被马蜂给蛰了。第2个就是尽量把这个马蜂窝给弄到水里,或者说是不要让马蜂伤害到其他人,尽量把它弄到没人的地方。
这种情况首先把自己身体面部裸露的地方包裹起来,避免自己被马蜂蛰到。其次把马蜂窝捅下来迅速装进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面,以免马蜂蛰到其他人!
一定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的,以免发生意外就不好了。
准备晚上捅马蜂窝,可以直接用塑料袋抓下来么?怕它们飞出来哲我,主要是没有能护脸的东西,有什么方法能
晚上用 电灯照着,用能喷雾的如“灭害灵”等一类的灭蚊蝇类的喷雾剂,直接对准喷就行了。我都弄了好几个了
带个摩托车 头盔( 这个应该不难借吧) 然后用烟熏
火攻
火烧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内容浅显,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符合五年级孩子单纯、热情的特点,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品读、抓重点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文本,体会课文内涵。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捅马蜂窝》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教师:同学们,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结果;“我”对马蜂的再认识和“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那么作者是怎样环环相扣,将意图表达清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设计意图】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成功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教材有着浓厚的探究意识。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增强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一)细读1-7段,了解捅马蜂窝的经过
(1)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反馈:
马蜂窝的位置、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我”捅蜂窝的准备及过程。
(3)相机重点引导:
A、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还要写爷爷家的后院?对蜂窝的介绍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从这些内容,你了解了哪种写作方法?(环境烘托,为捅蜂窝埋下伏笔)
B、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引导出:捅蜂窝的方法及“我”强烈捅蜂窝的欲望)
C、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扣人心弦的捅窝过程(6-7段)
①、找出具体描写“我”捅蜂窝的段落,读一读。
②、指名反馈:
捅马蜂窝的经过真是__________________!(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恐惧、惊慌……)
③、教师小结:是啊,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找出具体语句品读、体会。
④、指名反馈句子,相机出示:
A、“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自由读画出描写“我”捅蜂窝准备工作的动词,并谈谈读后感受。
(从动词中传神地透露出“我”准备得细致周密,同时也突出了“我|既想捅又害怕的心理,进而体会捅窝的紧张和扣人心弦。)
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得‘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情景。指名谈感受。
(“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个体,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可怕、紧张的情景。)
指导朗读,想像、感悟。
C、“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品读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重点引导:“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一个比喻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了马蜂的拼死一搏。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⑤小组合作,再次感情朗读,体会捅窝的扣人心弦及马蜂誓死拼搏的精神。
4、教师小结:从捅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原因是什么呢?是的,靠的就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运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动词,靠得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要留心观察,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环节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感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种理念的。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二)研读8-11段,了解马蜂的特性
(1)轻声读文,想想:从爷爷的话中,我对马蜂的特性有了哪些了解?画出相关语句。
(2)齐读课文第11段,思考:
A、“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会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罪孽感”表达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①小组读文、思考、交流、讨论、汇报。
②教师小结:“我”对马蜂的态度由厌恶转为敬佩。因为“我”伤害无辜的生命,破坏了它们的家园而感到罪孽沉重。这种罪孽感更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要善待生命。
C、再次读文,更深度理解:
“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引导学生明白:马蜂的这一特性,正是它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精神的'具体体现,令人佩服。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重点句子研读感悟,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精读第12段,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作者运用设问句更表达出了“我”盼“无家可归”的马蜂归来重建家园的急切心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既突出了儿童的幼稚之举,又表达了盼归的急切,更是在呼吁我们要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速读全文,从每一部分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明确:从捅窝的渴望到捅窝的受惊再到捅窝的忏悔,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把握文章基调,进而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从文本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或者学习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做事冒失,不经调查研究,造成的后果有时是无法弥补的,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文本的真正意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以达渗透人文教育之目的。
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1、写一则50-100字的学文读后感。
2、根据课文第7段的描写,写一场景。(提示:注意人物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以达阅读之真正目的。
【附】板书设计
准备 细致周密
要善待生命
5、捅马蜂窝 经过 扣人心弦 不冒失做事
为他人着想
结果 挨蜇盼归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