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图片大全真实,年代养殖场图片
七十年代农场图片
知青下乡是1956年开始的,时间段为1956年到1978年。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志愿去山区、农村、边疆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举动。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归纳为“下乡上山”。这是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七十年代小农场
常用的几种营养液配方
1、硝酸钠10克、过磷酸钙70克、硫酸铵25克、硫酸钾35克、硫酸镁40克。做法:利用以上配方配制营养液时,先将其与水混合,然后再按每100升水加3克的比例加入混合好的微量元素才可使用(微量元素通常以硫酸亚铁100克、硼酸粉14克、硫酸锰10克混匀研成粉末备用)。
2、硝酸钾0.7克/升、硼酸0.0006克/升、硝酸钙0.7克/升、硫酸锰0.0006克/升、过磷酸钙0.8克/升、硫酸锌0.0006克/升、硫酸镁0.28克/升、硫酸铜0.0006克/升、硫酸铁0.12克/升、钼酸铵0.0006克/升。做法:使用时,将各种元素混合在一起,加水1公升,即成为营养液。在配制上述营养液时,可以根据不同花卉的不同要求,对元素的种类和用量予以增减。
3、尿素5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钙1克、硫酸镁0.5克、硫酸锌0.001克、硫酸铁0.003克、硫酸铜0.001克、硫酸锰0.003克、硼酸粉0.002克;加水10升,溶解后即制成营养液。做法:盆花生长期每周浇一次,每次用量可根据植株大小酌定。例如花盆内径20厘米的喜阳性花卉,每次约浇100毫升,而阴性花卉用量酌减。冬季或休眠期,每半月或1个月浇一次。平时水分补充仍用自来水。
六七十年代的农场
你好!农场应属于农业局管辖之下的国有事业单位,但是否属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或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要看你们那儿编委的文件规定。农场职工是否属于居民(也就是城鎮户口)是肯定的;但有没有编制就不好说了。因为当时国有农、林场也招收了一些编外人员。
有关这些方面建议你到你们当地的档案局申请查阅,以取得真实、全面的资料。
七十年代农场图片大全
70年代是毛泽东时代,那时公社有广播站,大队有广播室,早中晚按时广播,广播喇叭是宣传毛泽东思想,歌颂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每天播放的音乐,最多的是“东方红”,“广播体操”,“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我为祖国献石油”,“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边彊的泉水清又纯”,等好多脍炙人口的金典歌典,几十年过去了,有些歌典一直传唱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60年代农场
大部分被农民吃了,因为60年代农民占总人口近百分之九十,可以说是吃粮大军。而六十年代很多地区大旱灾,几乎颗粒无收。一些受灾不重的地区、农场很大一部分粮食往灾区调拨,占总人口百分之十左右的城里人也严格控制粮食供应,许多地方开仓放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七十年代的农场
不是。
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不可以自己开垦土地 ,北大荒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部分为低湿沼泽地,
生长季较短,但可以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需注意低温冷害。20世纪50~70年代曾组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识青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成立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又创建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已建成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如今称之为黑龙江垦区或北大荒集团,北大荒已变为北大仓。但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现今已经退耕还林
八十年代农场
在我的记忆当中,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好多人家里也就刚过上温饱,那时我家已经搬到了农场(父亲在油田上班,母亲在农场)。
去亲戚家也就是带着罐头、苹果、家里养着鸡或带着鸡蛋,还有那种老式的糕点好像是叫桃酥(拿着那种草纸包着)记得还有那种最早的奶油饼干。都放在竹编的手提篮子里。
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