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塘养殖泥鳅的利润,藕塘养殖泥鳅
种莲藕养泥鳅
水蛭可以和莲藕、泥鳅等水产生物混养。
水蛭、莲藕、泥鳅科学混养法是几种关系相互依赖的动植物连接在一起混养,巧妙的利用了生长空间来完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增加。主要原理是因为水蛭是冷血动物,喜欢阴凉,莲藕叶来为水蛭遮荫避光,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蛭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种莲藕养泥鳅好吗
可以放在阳台上养,你的缸足够大了,而且荷叶可以挡住光照,我在阳台上用缸这样种养很多年了,养了些小热带鱼,泥鳅,巴西小龟!种的是睡莲和碗莲!
莲藕田里能不能养泥鳅
1、养殖场所。泥鳅的生长水温范围是15~30度,最适水温为22~28度。藕池混养,进排水口要用网护住,以防泥鳅逃逸。
2、苗种放养。鳅苗放池前要用2%食盐水浸洗20分钟,或青霉素320万单位/立方米泡15分钟,可有效预防疾病。一般藕池放养密度按每亩产成鱼400~500斤计算,可放2~3千尾。
3、科学喂养。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水中的小型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人工养殖也可直接投喂水生昆虫、蚯蚓、蛆虫、河蚌、螺蛳、鱼粉、野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相当贪食,饲养时不宜投喂太多,以免摄食过量,阻碍肠道呼吸而导致死亡。如果上述动植物饵料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也可投喂泥鳅专用膨化颗粒料。
人工养殖要每天巡塘一周,每天投喂两次:上午8~9点,下午4~5点。投饵量视水温而定。20度以下为鱼体重的3%,22~28度为鱼体重的6%,阴雨、闷热天气适当减少投饵量。
藕池混养泥鳅一般不需要投饵喂养,可达亩产400斤左右,如果投饵饲养,密度可适当增加,亩产可达1500斤左右。
4、病害防治。泥鳅抗病力很强,极少生病。一般疾病有寄生虫病,赤鳍病,打印病。
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杯体虫、三代虫,被虫侵袭的泥鳅常浮于水面,打转不安。
防治方法: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
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背鳍附近的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裸露,不摄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用10~50PPM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五天,或用1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
打印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而至,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并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
5、扑捞。冲泥采藕后放尼龙地龙一次可扑获70%~80%。
种莲藕养泥鳅行吗
可以的。这两者可以相安无事。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小,只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南方在1995年前后,开始捕捞自然苗种,首次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北方地区因苗种和技术原因一直未有养殖。
莲藕塘养泥鳅
可以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怎样用种藕又养泥鳅
1、养殖场所。泥鳅的生长水温范围是15~30度,最适水温为22~28度。藕池混养,进排水口要用网护住,以防泥鳅逃逸。
2、苗种放养。鳅苗放池前要用2%食盐水浸洗20分钟,或青霉素320万单位/立方米泡15分钟,可有效预防疾病。一般藕池放养密度按每亩产成鱼400~500斤计算,可放2~3千尾。
3、科学喂养。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水中的小型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人工养殖也可直接投喂水生昆虫、蚯蚓、蛆虫、河蚌、螺蛳、鱼粉、野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相当贪食,饲养时不宜投喂太多,以免摄食过量,阻碍肠道呼吸而导致死亡。如果上述动植物饵料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也可投喂泥鳅专用膨化颗粒料。人工养殖要每天巡塘一周,每天投喂两次:上午8~9点,下午4~5点。投饵量视水温而定。20度以下为鱼体重的3%,22~28度为鱼体重的6%,阴雨、闷热天气适当减少投饵量。藕池混养泥鳅一般不需要投饵喂养,可达亩产400斤左右,如果投饵饲养,密度可适当增加,亩产可达1500斤左右。
4、病害防治。泥鳅抗病力很强,极少生病。一般疾病有寄生虫病,赤鳍病,打印病。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杯体虫、三代虫,被虫侵袭的泥鳅常浮于水面,打转不安。防治方法: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背鳍附近的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裸露,不摄食,直至死亡。防治方法:用10~50PPM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五天,或用1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打印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而至,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并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5、扑捞。冲泥采藕后放尼龙地龙一次可扑获70%~80%。
种莲藕养泥鳅可以吗
种藕同时养泥鳅,收益从此大不同!
莲藕池塘适合养泥鳅吗
种藕挖起后尽量早栽,每亩用种量为250公斤~300公斤,每年4月中旬定植。5月初,放入泥鳅苗种。
藕和泥鳅能混养吗
莲藕用来喂泥鳅、鱼、小龙虾等活体动物最好。
今年4月,福辉农场往藕田里投放了10万尾泥鳅、8000尾商品鱼、5000尾小龙虾苗,一个生态循环立体种养基地雏形初现。
农场员工向记者介绍,莲藕与泥鳅、鱼、小龙虾等活体动物共生,能增加水体流动,以水草、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为食,为藕田除草、灭虫、净化环境,其粪便也为藕田提供无公害肥料,可谓一举多得。
在盈利模式上,有荷花观赏带动的乡村游收益,有莲子、藕带及各类水产品养殖收益。段全福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今年,藕田光照充足,饵料丰富,管理科学,这批水产品长得肥壮。每亩能出泥鳅150斤,成鱼1500斤,小龙虾100斤。剔除成本,一亩能盈利6000元。这还不算乡村游带来的收益。”
藕塘养泥鳅
人工繁殖培育1个月 3-5厘米的泥鳅寸苗,由于年龄短,骨骼轻,一般每斤数量都是1500尾往上,一斤低于1000尾的基本都是藕塘或者螃蟹塘出来的野生苗,俗称小乌子。
藕田养泥鳅
1、可以一起养殖,但是小龙虾是数量不要太多,会出现底层空间的拥挤,所以出现泥鳅体表受伤,易发细菌性疾病。
如果要混合套养,也是需要有特定的技术,特定的养殖基地。比如藕田套养泥鳅和淡水小龙虾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藕田套养技术需要对原有的养殖渔池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水面,便于栽种荷藕,同时在其四周和中央挖沟,以营造泥鳅和淡水小龙虾适宜的生活环境。
藕田饲养特种水产品可起到互利共生的养殖效果。荷藕的害虫可以作为优质天饵料被泥鳅、和淡水小龙虾所利用,减少了饵料的投喂,降低了生产成本,害虫的减少又大大降低了荷藕的发病率,减少了用药量,提高了荷藕的品质,对荷藕的生长极为有利。此外特种水产品的排泄物可被荷藕作为营养物质所吸收和利用,减少了施肥用量。顾处松的藕田套养龙虾和泥鳅,走的是一条生态健康养殖之路。
2、小龙虾最好不能和泥鳅共养,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分养为好。
小龙虾生活习性。小龙虾是甲壳纲螯虾科水生动物,形象虾,甲壳坚硬。有螯狭,擅与泥鳅拼搏,甚至狭伤泥鳅,大泥鳅会逃脱,小泥鳅成为小龙虾的食物。小龙虾以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为食,如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缺食时,自相残杀。它栖息在永久性溪流和沼泽,沟渠和水塘。
它具有较广的适应性,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能正常生长发育,能耐受高温和寒冷,可耐受40℃以上高温,还可在零下14℃安然越冬。
泥鳅生活习性。
泥鳅属脊索动物门鳅科动物,体形小而细长,约10~15㎝长,体形圆,皮下有小鳞片,青黑色,浑身有粘液,因为很滑,无法捉住。它是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很强,可以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可钻入泥中潜伏。捕捉各类小型动物为食。泥鳅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常出没于湖区、沟渠、池塘和水田底部。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属于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潜入泥中度夏,冬天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钻入泥中20~30㎝深处越冬。它多在晚上出来觅食,捕捉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中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等,有时还摄取水底腐植质和泥渣。人工养殖,可投喂蝇蛆、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季节而不同。
五六月为体重的4~5%,7~8月为8~10%,9~10月为5~6%。池塘内设有饵料台,发现没有吃完,应该减量。一般投一次2~4天吃完为度,每隔3~5天清洗一次投喂台,以防疾病发生。
总之,小龙虾和泥鳅都是生活在水中生物,由于生活习性有异,小龙虾生性相残,不能同养。
养鸡
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