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鲮鱼养殖,帆布养殖鲮鱼
鲩鱼如何养殖
养殖鲩鱼的池塘以大水面,池底平坦由浅到深最佳,水深适宜1.5~2.5米,塘底淤泥不宜太厚,一般不超过20厘米,要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塘位置需要交通便利,利于成鱼捕捞后运输。
草鱼主食草,浅塘处有大面积水草能为草鱼提供天然草料和各种浮虫生物以及增加溶氧量,同时池塘要根据面积大小配套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
鮟鱇鱼 养殖
第一种:带鱼
带鱼是一种很常见的海水鱼,它生活在四十米左右的近海中,虽不能说是深海鱼,但是它有着深海鱼的习性,一旦被打捞出海水,因为受不了气压,所以存活几个小时就会死亡。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带鱼基本上都是冰鲜,极少有卖生鲜的。
有的人会说现在带鱼已经有人工养殖了,其实以目前的技术来看,现在还在试验阶段,因为人工养殖带鱼难度比较大,养殖的存活率很低,所以极少能养殖成功。
第二种:秋刀鱼
秋刀鱼是日本的“家常鱼”,在中国的餐桌上虽然没有那么普及,但是在一些烧烤店或者海鲜市场是很受欢迎的;秋刀鱼的价格很便宜,一般几块钱一斤。很多人都会想,这么便宜难道不是家养的?其实不是,恰巧就是因为价格便宜才没有人养殖。它卖这么便宜其实就是因为它的产量大,养殖的话经济效益低,所以没人愿意养殖。
第三种:鮟鱇鱼
鮟鱇鱼的长相很奇特,所以有人会把它叫做“海鬼鱼”,虽然鮟鱇鱼的样子奇特,但是它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是很高的,所以受到很多人喜爱。鮟鱇鱼生长在一百米左右的深海中,有着深海鱼的习性,人工养殖的条件还达不到,所以遇见了,就不要错过。
第四种:龙头鱼
龙头鱼的肉质鲜嫩细致,含水量较高,所以不适合保存,通常会被做成鱼干在市场上售卖。龙头鱼生长在水深五十米左右的海水中,是沿海地区很常见的鱼,养殖条件比较高,所以市场上基本上都是纯天然的。
第五种:鲅鱼
鲅鱼的体型较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渤海、黄海等地区;鲅鱼的肉质紧实有弹性,刺少营养高,深受人们的喜爱。鲅鱼也是无法人工养殖的,因为养殖成本很高,远高于卖出的价格,自然打捞上来的最赚钱,所以市场上的鲅鱼都是人工捕捞的。
鲥鱼 养殖
因为鲥鱼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相对价格也不菲,为迎合价格就产生了半只的销售的方式。所以一般只做一半。
鲥鱼是一种很娇贵的鱼,它的市场价格并不低,不同产地、品质、规格的鲥鱼价格也是不同的,有的鲥鱼价格可以卖到五六百一斤,如果规格比较大的话,可能卖得更贵,而经常买到的那种人工养殖的,价格也要150-300元一斤。
鳡鱼的养殖
答:不能
生存环境要求高。
鱼缸里一般养不了的,通常是在池塘里养的。
池塘面积在2——10亩均可,水深在1.5——2m,塘埂坚实不漏水,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
以鳡鱼养殖为主,为调节水质,每亩可搭养少量鲢、鳙鱼。放养密度依池塘条件、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每亩可放养3厘米左右的鳡鱼夏花鱼种800尾,50g/尾的鲢鱼和鳙鱼一龄鱼种50尾左右。
鲻鱼 养殖
1、黄鳍鲷的养殖场地的建造养殖场应选择在靠近海岸,水源充裕,不受污染,交通方便,防台风,防海潮的地方,尽量利用天然潮汐的涨落来灌水和排水,黄鳍鲷的养殖场还应具备良好的排灌系统,排灌分家。没有潮灌能力的养殖场还应安装水泵或水车进行排灌和增氧。精养池塘一般面积为10-15 亩,中间培育池面积为3-5亩,长宽比为1:0.6,水深1.8 -2.5 米,塘基坚实不漏水,池塘的注排水闸门宽0.8 -1 米,最大日换水量为30%。放养前,池塘需晒塘,清塘和消毒,以杀灭野生鱼虾,装好闸门后进水,并进行施肥,培养饵科生物。
2、养殖方式黄鳍鲷池塘养殖可分为单品种的纯养,多品种的混养和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三种方式。
(1)单养。每亩放养700-1500 尾,每年1-3月投放鱼苗,规格为2-5厘米,养殖周期为1年至1年半,起捕规格200克以上,投喂冰鲜下杂鱼及人工饲料,亩产一般在150-300 公斤。
(2)多品种混养。混养能合理使用养殖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的生产力,常用的混养方式有:a黄鳍鲷、鲻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500-700 尾(5-7厘米),200-300 尾(7-8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00-150 公斤。b黄鳍鲷、金钱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900 尾(5-7厘米),200-300尾(5 -10 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500-200 公斤。
(3)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这是为了利用单品种精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剩余饵料,以及为调节排泄物造成的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生而采用的养殖方法,一般是主养一个品种,辅以搭配放养一个品种:a尖吻鲈、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800 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b鲈鱼、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1000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c笛鲷、鲷养殖。每亩放养紫红笛鲷900-1000 尾(1 2-14厘米)和黄鳍鲷150-200 尾(5-8厘米);d卵形鲳、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900尾(10-12 厘米)和150-200 尾(5-8厘米)。搭配养殖的黄鳍鲷于每年3-4月份放苗,翌年2-3月收获,体重约200克,亩产为30-50 公斤。
鮸鱼养殖
养殖的体型大一些,背部的花纹平淡,野生的颜色深一些,头部小
鳑鲏鱼养殖
饲养方法如下:
1、混养。单独的一只中华鰟鮍鱼置入鱼缸,它会感到孤单恐惧,乱闯乱撞,但成群的则胆大的多,可以来回巡游。它们性格温顺,能够和各种鱼混养。
2、水温。饲养时要注意水温不要太热,适水温为14-28℃,最好不要超过30度。对水质并不挑剔。
3、饲料。鳑鲏鱼几乎什么都吃,水藻、面包屑、蚯蚓等,它都会吃,所以吃的东西可以不用太讲究,但是注意不要一下喂太多。
4、繁殖。鰟鮍鱼的繁殖比较有意思,鰟鮍鱼和河蚌称得上是至爱亲朋,双方互为其后代的养母。所以你养的鱼要繁殖的话,还需要在鱼缸养一只河蚌。
因其色泽艳丽,繁殖习性独特而受到许多鱼类爱好者的喜爱。鳑鲏的种类很多,其中最适于缸养的主要是鳑鲏属和田氏鱊属,它们色彩丰富,体型适中,适应新环境能力强,而鱊属则以银白为主,色泽相对素淡,成体体型偏大,野性强,适合发烧友们饲养。
鮰鱼 养殖
1、鱼塘条件
鱼塘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塘埂坚固,不渗不漏。鱼苗下塘前先抽干池水,挖去塘底淤泥,晒塘20天左右,然后进水10cm,用生石灰(或渔安宝)75kg~100kg/亩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鱼苗放养前10天,应投放发酵的有机肥(粪肥、饼肥均可,用量视鱼塘底质而定,一般100~500Kg/亩),以培养池中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
2、适时下塘
鱼苗下塘前,注意观察鱼苗能独游;只有当鱼苗发育到鳔充气,能自由游泳,能摄食外界食物时方可下塘;过早下塘容易造成大批死亡。若是长途运输的鱼苗,可以先搭小网箱把鱼苗放进去暂养后再下塘,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的鱼苗,时间比较长,血液内二氧化碳含量高,可以先暂养半小时左右,并在箱外划动池水,以增加箱内水体溶氧,让鱼苗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等暂养箱中的鱼苗能集群在网箱内逆水游动,方可下塘。
3、饱食下塘
鱼苗下塘前先喂食,可以有效提高鱼苗下塘后的觅食能力,以及成活率。传统方法是将鸡鸭蛋煮熟,然后取出蛋黄,用双层纱布包裹后在盆内漂洗出蛋黄水,均匀泼洒入鱼苗暂养箱内,鱼苗饱食后,可肉眼见鱼体有一条白线,方可下塘。
4、饲料投喂
鱼苗刚下塘4~5天不投喂饲料,摄食塘中的浮游动物,当鱼苗长到4.5cm以上时,开始逐渐投喂配合饲料。投喂初期要进行驯食,方法是:喂料前用鱼盘在投饵处拨水,刺激鱼苗,然后撒一小把饵料,每隔半分钟重复一次,每次驯食10~20分钟,每天2次驯食,持续4~7天,即可使斑点叉尾鮰养成群体摄食习惯。配合饵料每天投喂2次,投饵率3%~5%,蛋白质含量应为40%左右。
5、日常管理
要求PH值6.5~8.3,溶氧大于3mg/L。饲养期间每隔7~10天换注新水1次,水深随鱼体增长而加深,逐渐加深至1.5m左右;定期用浓度为0.5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
鲽鱼 养殖
野生鱼和人工为养鱼的区别:
1、体型上的区别
养殖鱼类由于饲料充足,营养丰富,所以,一般都膘肥体壮,而野生鱼由于在自然环境里充分竞争,有上顿没下顿,常常体型消瘦苗条。
2、脂肪含量的高低
人工饲养鱼类体内脂肪含量很高,不但腹腔和鱼肠堆满脂肪,连鱼皮下都可能是厚厚一层脂肪,甚至鱼腩都是脂肪为主。而野生鱼类由于食物匮乏,往往体内脂肪含量很低,鱼肠和腹腔脂肪比较少,鱼肉上的脂肪更少。
3、胆囊颜色的深浅
养殖鱼类由于饲料高脂肪,会导致高胆固醇,胆囊很大,胆汁多且颜色浓重。野生鱼类胆囊小一些,且胆汁没有那么多,颜色相对淡一些。
4、排泄物的区别
养殖鱼类由于食用人工混合制作的高脂肪高蛋白饲料,且食量大,定期投喂,消化吸收率低,因此,排泄物往往是黑乎乎的,且腥臭味很重。而野生鱼类由于食用纯天然食物,且食物量少,消化很充分,排便颜色浅,腥臭味淡很多。
5、肉质的不同
野生鱼的肉质比较紧,有嚼头,味鲜美;而养殖鱼的肉质比较松散,嚼头差,味道不那么鲜美;因为野生鱼经常运动,体内的脂肪较少,并且肌肉结实,生活在干净的水之中生活,所以野生鱼做出来的味道鲜美可口。
扩展资料:
野生鱼比养殖的鱼好吃的原因:
从营养价值上说,野生鱼肯定好于养殖鱼。野生鱼是在自然水域或水库生长的,生长期长,营养物质来自于自然水域的浮游生物和食物链,是纯天然的;养殖鱼是催肥催大的,鱼肉中的营养物质是人工干预出来的。
从口感上或味道上说,野生鱼胜于养殖鱼。野生鱼口感细腻,有嚼头,烹饪时散发出来的味道及口感和养殖鱼大不一样。炖鲫鱼汤,野生鱼是粘稠的奶白色,养殖鱼是呈灰白色而且稀汤挂水,味道也差的很远。制造口味,技术上不成难题,大家心知肚明。
养殖鱼的安全性更令人担忧。养殖鱼喂养和检疫检查是一个盲区,鱼饲料的添加剂里是否含有激素类物质?国家对养鱼户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野生鱼比养殖的鱼好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的养殖模式决定的。水环境变差,养殖密度变高,相互挤压产生应激,都会影响鱼的肉质,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源于养殖者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上市规格,养殖周期不断在缩短。
长得快的鱼,并不是细胞的分裂加快,而是细胞体积增加增大,肌纤维变粗了,肌肉中单位面积里面细胞的数量减少,肌纤维变粗,吃起来口感自然不同。
鲮鱼 养殖
鲮鱼养殖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大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鱼苗放养前3天需做好干塘、晒池,然后用漂白粉2.5公斤、亩清塘消毒。
鲮鱼养殖池塘水质要求
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适当施肥,一般鸡粪颗粒5-7.5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内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鲮鱼养殖的夏花分塘
鲮鱼苗首先是采用夏花发塘,时间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规格0.3厘米,亩放量为30-60万尾,需经过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厘米,成活率为60-65%。然后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
鱼苗分塘放养
养殖时间为6朋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为三段。目前按我市养殖生产主要进行第一段6朋下旬至8月上旬的发塘生产(一般按本市市场供需以第一次繁殖为主),放养规格为每公斤5000-7000尾,鲮鱼苗4-5万尾/亩,出塘规格每公斤120-150尾,亩产300-320公斤。第二段8朋上旬至9朋上旬,放养规格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养规格每公斤为1000-1200尾,鲮鱼苗1万尾/亩,出塘规格50-60尾,亩产160-180公斤。合理安排好每期茬囗搭配,亩产可达500-600公斤。
鲮鱼养殖投饲管理
鱼苗下塘后发塘阶段,以豆浆为主,菜饼为辅,泼浆时分两次投喂,鱼苗培育一周后,待鱼苗上滩,在池滩脚上“种浆”,饲料要投足使鱼苗健康生长,一般每培育1万苗需0.5黄豆。分塘后鱼苗根据底质肥瘦用有机肥,一般每亩100-150公斤培育红虫作为开囗料,后投喂菜饼。一般生产1公斤鲮鱼需1.5公斤菜饼。
鲮鱼养殖病害防治
鱼苗下池一个星期左右,主要预防“气泡病”的发生,为此,要清水下塘并定期加注清水,养殖期间主要防治车轮虫、斜管虫,1亩1米水深用0.5pmm百虫净全池泼洒,隔日再用0.2公斤鱼蛙烂皮止血灵全池泼洒,使鲮鱼健康生长。
养兔
养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