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养殖需要哪些技术,蚕桑养殖的过程
桑蚕养殖需要多少人工
1、成本分析
(1)桑苗:一亩地大约能种植1200-1400棵桑树,桑苗的市场价为0.5-0.7元/棵,均取平均值,总计需要780元。
(2)化肥:每亩桑树需要投入100斤尿素,50斤复合肥,300斤农家肥,一共需要240元。
(3)农药:每亩地的农药开销大约为50元左右。
(4)蚕种:蚕卵的市场价格为0.01元/粒,一亩桑树可以养活10万粒的蚕卵,总计需要1000元。
(5)蚕具、簇具:总计需要50元左右。
(6)其他费用:采摘桑叶的人工费用、水电费等,大约需要2000元左右。
2、收入
一亩桑树能养活3张蚕床,每张蚕床可以产出100斤的蚕茧,按照蚕茧市场价30元/斤计算,总计可以获得9000元左右。
3、利润
养殖一批蚕的收入为4880元左右。按照一年养殖6批进行计算,总计可以赚29280元。
养蚕需要多少桑叶
蚕是一种以桑叶为食的软体动物,大概一个吃下20到50克左右
桑蚕养殖时间
一般来说,春季和夏季养蚕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大致在4-7月之间,养蚕的最佳时间和桑树的生长周期大致相同,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保证桑叶的充足供应,蚕也会健康生长。
春季养蚕的好处是天气温和、桑叶的质量比较好,养蚕更优质且高产,养春蚕的时候时间不能过迟,在4月份前后就可以了,否则后期遇到不良气候,蚕的数量就会大大降低。
在江浙一些养蚕的地方,夏季往往梅雨季节比较多,容易形成闷热的环境,所以就算这个时候桑叶生长比较好,但是也要好好的养护,否则会导致蚕茧的质量比较差。夏季在养蚕以桑树新稍基部长出4片叶子左右为宜,饲养的时候要适量的控制数量。
桑蚕养殖需要多少人工合成
桑叶粉末在人工饲料中除了给蚕提供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等营养成分外,更重要 的是桑叶粉中还含有摄食促进物质,对人工饲料营养成分的平衡、物理性状的改善、未知营养的补充等方面起作用。
人工饲料用桑叶粉的质量要求较高,一般采用春叶,在5龄上蔟后全条收获桑叶,对叶质的要求是无农药和工业污染、肥培管理好的桑园。然后晒干粉碎,其中小蚕用饲料宜偏细,壮蚕用饲料可偏粗。粉碎后的桑叶粉呈新鲜绿色,有桑叶清香味。在人工饲料配制时,一般掌握稚蚕饲料要用质量最好的桑叶粉,壮蚕可搭配使用部分质量稍次的
蚕桑种植多久可以养蚕
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桑因为全身都是宝被古代人非常重视。因为桑叶是蚕喜欢吃的食物,而蚕丝又是古代用来纺织的主要原料。在古代,农桑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关于种桑养蚕的传说,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据传这个“嫘祖”就是第一个养蚕种桑的人,所以有了“嫘祖始蚕”的传说。但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是没有记载嫘祖养蚕种桑的,这个“嫘祖始蚕”的传说其实是宋朝时才有的。宋朝罗泌的《路史·后记五》中记载:
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路史》里面收录的多是传说,神秘色彩太重,所以并不能得到史学家的承认。而且我们看这个嫘祖始蚕的故事也能看出明显的神话色彩,所以这是当不得真的。但古人对桑的重视倒是很真实的,陶渊明是最喜欢写桑的,他写桑的诗能查到的就有十一首,在押贿韵的《拟古九首·其九》中这样写: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当然了,历代诗词人都热衷于写桑,由此可见这地位有多高。那么,这个是从什么地方出现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又有什么历史发展呢?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远古到秦汉,关于起源
桑树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原生树木中最早受到重视的一种。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桑字,真正有文字明确记录的古籍文献,我们可以在《诗经》、《尚书》和《易经》中找到。
特别是《诗经》中,有不少的篇章都写到了桑,是古籍文献中出现桑最多的,在《诗经·国风·卫风·氓》中这样记载: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意思是啥呢?就是说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此外,在“大雅”、“小雅”、“魏风”等等篇章中均有记载,咱们不能一一举例,但这说明一个问题,在那个时候,桑已经被普遍种植,要不然出现的频率不会这么高。
《尚书·夏书·禹贡》中这样写: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记载的仿佛很普通,好像天经地义要种桑养蚕一样。《易经·否卦》中记载: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这里意思是多么危险啊,国家命运就像系在苞草和桑枝上一样。
这三种古籍,成书年代最晚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每本书都还可以向上推,但具体能推到什么时候,是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则没有人能够确定。所以,我国种桑从远古就开始了。当然了,同时期还有很多记载,比如在《孟子》中也有。
到了汉朝时,种植非常受重视,价值也非常高,我们要知道,当时的主要纺织材料就是蚕丝,具体能有多高呢?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意思是啥呢?就是说有千亩桑麻的话,财富等同于一个千户候!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汉朝氾胜之在自己的《氾胜之书》中记载了种桑法:
种桑法: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
《氾胜之书》是我国古代第一本农书,由于太早,里面很多农作物都没有收录,但却已经有了桑的种植法,可见当时的种植普遍性。
所以,桑原本起源于我国,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大量记载,汉朝时,桑的价值很高,是一种早在汉朝就入了农书的远古植物。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魏晋到唐,关于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桑的记载不可避免的流入了神话志怪,这在那个时期是不可避免的。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远征,家有一女,马一匹。女思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归,吾将嫁汝。马乃顿缰而去,迎得父来后……父后于大桑树枝间,得女及皮,尽化为蚕,绩树上,其茧厚大异常。邻妇取养之,其收亦倍,今世谓蚕为女儿,古之遗语也。
这个故事稀奇古怪,当然也不可能当成史料来看。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得更加的离奇,但咱们要查找的话,志怪小说是不行的,桑树归于农,我们要查的是正规史料和农书,所以志怪小说不再举例。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这样写刘备家里:
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
而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无意中写了桑树在当时的价值: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初,诸葛亮曾向后主表明自己心愿: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
我们看这些史料时,其实能发现重要的信息,比如在《三国志》中,我们看刘备小时候住的地方有桑树,而他是在今天的河北居住,而诸葛亮传中写他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这说明当时的种植地域非常广。
此外,在《魏书·食货志》中记载: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馀,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一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地也有明确的分工,而且种这些东西都是强制的。这里要注意的一个点在于,此《魏书》是北齐人魏编撰的一部传记断代史书,不是陈寿《三国志》中的魏书,陈寿的《三国志》都是写人的传,没有食货志。
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种桑法:
桑柘熟时,收黑鲁椹,即日以水淘取子,晒燥,仍畦种。常薅令净。明年正月,移而栽之……须取栽者,正月、二月中,以钩弋压下枝,令著地,条叶生高数寸,仍以燥土壅之,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
我们可以看出来,种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完全成熟,但这个时候只出现了种植法,并没有出现修剪这种精细的操作,这些操作要到明朝时期。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宋明以后,关于发展
宋朝时,一年生草生棉被培育出来并且成功种植,桑的地位受到挑战,因为棉也可以纺织。但蚕丝有着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种植面积上并没有减少。
比如元朝王桢就写过《躬桑赞》,里面是这样写的:
有星天驷,象匹神龙,惟蚕辰生,厥精冥通,孕卵而出,寓食桑中,惟君立后,毓德中宫,既正母仪,普师妇工,建兹茧馆,桑必以躬,爰制祭祀,郊庙是供。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没错,就是写《农书》的王桢,他在《农书》里对种桑也有记载:
将种之时,先以柴灰淹揉,次日,水淘去轻秕不实者,晒令水脉才乾,种乃易生。
到了明朝时,王象晋借着前人的无数记载,对桑树做了系统的总结阐述,包括介绍、收种、修剪这些。他在《群芳谱·木部·桑》中是这样写的:
桑,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皮裂干疏,叶面深绿,光泽多刻缺。方书称桑之功最神,在人资用尤众。其种类甚多,不可遍举……鲁为地桑,有压条法传转无穷,是亦可以久远者也。荆桑饲蚕,其丝坚韧,中纱罗用。鲁桑宜饲大蚕,荆桑宜饲小蚕。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到了现代,桑树的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主要栽种地在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这是一种从远古就流传下来的古老树木,陪伴着我国先民们度过了无数的艰难岁月,见证了我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存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到了汉朝时,栽种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一直到明朝,每一位写农书的必定会写到。这种植物有着辉煌的历史,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衰落,我们说的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发展史,同时还是我国古代王朝的进步史。
养殖桑蚕需要投资多少资金
一是病害比较严重。
五六年前,黄粉虫病害很少发生。那时一斤种虫可以繁育生产几十斤商品虫。现在,一斤种虫繁育生产出的商品虫也就6斤左右。目前,一斤种虫市价56元~60元,回收价每斤3.5元~4元。
若按一些公司许诺的每斤种虫可以繁育8斤成虫,总收入也不过32元,还顶不上引种价。
而且,不少公司都有最低引种量要求,少的100斤,多的要500斤左右。其中风险可想而知。
二是养殖成本并不低。
据养殖户反映,当前养1斤黄粉虫约需喂3斤~4斤麸子,3斤左右青菜,饲料成本约在2元左右。
如果加上死亡损失、设备及人工投入等,每斤成本要超过3元。
按公司收购价计算,这样的成本基本不挣钱。
三是市场还不够成熟。
前些年,黄粉虫主要作为特种养殖业的饲料,或在花鸟鱼虫市场零星销售。
近几年,经过一些公司的努力,产品的出口市场有所拓展。
只要能够赢利,一些公司愿意收购黄粉虫。但问题在于,收购价高了公司不挣钱,收购价低了养殖户不挣钱,双方利益难以平衡。
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黄粉虫属杂食性昆虫,其粗蛋白食量高达70.66%(干),1kg黄粉虫营养价值相当于25kg麦麸或1000kg青青的营养价值,用3%-6%的鲜虫可代替等量的国产鱼粉。
黄粉虫的资源化利用工作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如以黄粉虫活体喂养珍禽,水产(如虾、牛蛙、黄鳝、蟹)、鸟、蛇、蝎子等提供了优质蛋白饲料。
干虫可代替鱼粉做饲料添加剂,以黄粉虫蛹做成食品摆上餐桌,以其为原料提取医学原料几丁质(甲壳素,壳聚糖)生产出的美容化妆品,果蔬增产催熟剂,保健品等。
《黄粉虫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列入国家2001-2003年农业丰收计划以来,社会认知度大大提高,各个领域得到快速应用,有专家预测黄粉虫养殖将成为继桑蚕、蜜蜂等传统昆虫产业之后第三大养殖业。
养殖黄粉虫技术简单,容易掌握,一次性购种可自行留种,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养殖,饲喂主要用麦麸、米糠、菜叶、西瓜皮、豆腐渣、稻草、花生、玉米等桔杆等饲喂,一般3公斤麦麸出1公斤鲜黄粉虫。
养殖户可利用自家闲置空房、阳台等进行养殖,做好防鼠工作,房内保持黑暗即可,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性投资养殖,现以50kg种虫为例进行投资分析:
1、厂房面积:30-40m2。
2、前期投入:木盒(长、宽、高80×40×8cm,可装虫2-5斤)200个,6元/个,共1200元。
3、产卵筛25个,2元/个,共50元。
4、购种:6000元。 总计:7250元。 经济效益分析: 用麦麸生产1kg鲜虫成本:生产1kg鲜虫需麦麸3kg×1.3元/公斤=3.9元/公斤。需青饲料1kg×0.2元/kg=0.2元,每公斤成本合计:4.1元/公斤,公司保护价8元/公斤回收。
饲养50kg黄粉虫三个月后每月可产鲜虫400kg,获利(8元.1元)/kg×400公斤=1560元/月,全年可收益1560元/月×10个月(前2个月为发展期)=15600元,则全年除去所有成本即可获利15600元-7250元元。 以上还是按鲜虫8元/公斤最低保护价格市场价计算,如按市场鲜虫24-40元/公斤(江西、福建、江苏、上海、广州等南方市场价)计算,则效益将倍增。
长江以北地区,麦麸和桔杆等饲料比南方便宜,效益更加可观,用麦麸的利润在45%以上,用桔杆利润在65%以上。 黄粉虫生物链式收益: 黄粉虫粪、皮等不但可作为优质农家肥料,而且其蛋白含量高达24.8%,可按10-20%拌于饲料中,动物的长势和健康状况大大提高,营养缺乏症大幅度下降。黄粉虫粪沙可直接投入鱼塘喂鱼,不但是鱼的优质饲料,宜能缓解池水发臭,有效地控制鱼病的发生。 黄粉虫每千克饲料可生产虫粪皮0.6kg,饲养50kg黄粉虫全年生产的废物可养鸡1000只,猪120头,鱼2000kg,按鱼市场价7元/kg计算,2000kg×7元/kg=14000元。即又可年增收14000元。(仅供参考) 希望能办到你!
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