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强制换羽分为哪几个阶段,人工强制换羽有什么好处
所谓人工强制换羽,就是人为地给鸡施加一些应激因素,造成强刺激,引起鸡体器官和系统发生特有形态和机能的变化,表现为停止产蛋、体重下降、羽毛脱落和更换新羽,从而达到在短期内使鸡群停产、换羽、休息,然后恢复产蛋,并提高蛋的品质,延长蛋鸡利用期的目的。目前,人工强制换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种鸡和商品蛋鸡。
(1)适于强制换羽的鸡群
在生产中,处于下列情形的鸡群可采取强制换羽措施。①鸡群第一年产蛋率、存活率高,有继续利用价值。如果蛋鸡在第一年里产蛋成绩好,表现出很高的生产性能,平均产蛋率高,鸡群整齐度好,存活率理想,有继续利用的经济价值,这样可采取强制换羽措施,在第二年加以利用。②从国外引进的高价种鸡,延长其利用期。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些高产配套系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鸡,引种费用昂贵,若只利用一年确很可惜,因而可采取强制换羽措施,延长其利用期。③鸡蛋货紧价扬,继续饲养有利可图。当市场上鸡蛋价格较高,而且货源偏紧、蛋价呈上扬趋势时,对鸡群实行强制换羽后继续饲养,可较快地增加收入,取得较好的市场回报率。④后备鸡群断档或雏鸡供应紧张,必须留养老鸡。后备鸡群在育雏和育成阶段发生了重大疫情,造成“全军覆灭”或损失很大,打乱了生产计划,后断无鸡,或者由于雏鸡紧张而造成供雏时间过晚,为了充分利用鸡舍,增加收入,均需要留养老鸡群。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对鸡群采取强制换羽措施。⑤大型鸡场和育种中心为创利和育种需要,选留部分高产鸡。一些大型鸡场为了减少育成鸡的费用开支,有计划地选留一部分高产鸡并继续利用;育种中心有目的地选留高产鸡用于育种,继续饲养,这些均需对鸡群采用强制换羽措施。
(2)强制换羽的基本要求
对鸡群进行强制换羽,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使鸡群停止产蛋,在强制换羽后5~7天,务必使产蛋率降到0~1%。在鸡群停产期间,要控制所有的鸡不产蛋,一般理想的停产时间为6~8周。在鸡群采取强制换羽后的5~6天,体羽开始脱落,15~20天脱羽最多,一般35~45天换羽结束。羽毛脱落顺序,一般为头部→颈部→胸部及两侧→大腿部→背部→主翼羽→尾羽。当鸡群产蛋率达50%时,主翼羽10根中有5根以上脱落为换羽成功,不足5根的为不成功。断料后期应天天称重,及时掌握体重的变化,一般体重减轻25%~30%即开始喂料。强制换羽期间的死亡率最好控制在2%~3%,即7天内为1%;10天内为1.5%;5周内为2.5%;8周内为3%。断水时,若死亡率达到5%,应立即饮水;在绝食期间,若死亡率达到5%,应立即给料。
(3)强制换羽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强制换羽的效果,在开始前须做好整群、消毒、疾病预防和设备检修等工作。①整群:对鸡群进行全面观察,及时发现和淘汰病、弱鸡,只选择健康的鸡进行强制换羽,因为只有健康的鸡才能耐受断水、断料的强烈应激影响,也只有健康的鸡才能有希望第二年获得高产。若病鸡、弱鸡参与强制换羽,在断水断料期间很快死亡,而死亡率达到一定指标时,会让人误认为已达到目的,致使换羽不彻底。用病鸡强制换羽,还很可能成为换羽期间暴发疾病的诱因。因此,采取强制换羽必须事先挑选健康鸡只并群饲养。②疾病预防和消毒:在强制换羽前,应对鸡群进行驱虫,接种鸡新城疫Ⅰ系苗及其他疫苗,待1周后抗体效价达到理想水平时才能实施强制换羽措施。换羽后免疫会对鸡群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而换羽前进行,鸡群反应小。此外,还要在实施强制换羽前清理鸡舍粪便,并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消毒时,用0.1%过氧乙酸或百毒杀1∶6000浓度进行喷雾,同时按治疗量喂鸡3~5天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以消灭鸡舍内和鸡体内潜伏的病原菌。③设备检修:在强制换羽前,还要对舍内外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维修,确保正常运转,在换羽过程中不出问题。
(4)强制换羽的具体做法
强制换羽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化学法、饥饿法、激素法和饥饿―化学合并法,虽然具体做法不一,但原理大同小异,都是采用人工应激手段,促进换羽停产。生产中常用的是化学法、饥饿法及饥饿―化学合并法。
1)化学法
化学法使用最多的是喂高锌日粮。高锌日粮可在较短时间内诱发较多的主翼羽脱落,从而达到强制换羽的目的。据研究发现,锌是通过抑制类固醇生成酶或有限底物的可利用率来实现其抑制末梢促黄体素(LH)受体上环磷酸苷的形成和阻碍孕酮的产生,因此阻碍了更多的卵细胞发育到成熟期。①在配合饲料中加入2.5%氧化锌,让母鸡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光照时间可变可不变,开放式鸡舍可以停止人工补充光照,密闭式鸡舍由原来的光照时间减至8小时/天。鸡的采食量逐渐减少,第一天减少一半,7天后减至1/5;体重迅速减轻。从第8天开始喂给正常的配合饲料(把含锌粉的配合饲料弃掉),逐步恢复光照。在应用含氧化锌饲料时,锌粉称量要准确,搅拌饲料要均匀,切勿过量,以免中毒。②在配合饲料中加入2%硫酸锌,让母鸡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开放式鸡舍停止人工补充光照,密闭式鸡舍由原来的光照时间减至8小时/天。第4天鸡的采食量下降75%,到第8天全部母鸡停产,第14天主翼羽开始脱换,第21天开始恢复产蛋,第33天产蛋率达50%。
2)饥饿法
它是传统的强制换羽方法,也是最实用、效果最好的方法。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下列一种方案。
方案一:①断料10天;②开始时,开放式鸡舍停止补充光照,密闭式鸡舍光照时间减为8小时/天;③自由饮水;④换羽期间适当喂些贝壳粉;⑤断料结束后,从第11天起恢复喂料,最初几天可以适当限喂,喂料量逐日增加,以后自由采食,光照采取逐周增加的办法,一直增加到强制换羽前的光照时间。
方案二:①断料12~15天(主要取决于鸡种和季节),②不断水或开始断水1~3天,然后自由饮水;③密闭式鸡舍光照时间改为8小时/天,开放式鸡舍停止补充光照;④根据体重变化,当体重减少25%~30%时,恢复喂料,第一天喂30克/只,以后每天增加10~15克/只,一直增至90克/只时恢复自由采食;⑤恢复喂料,把光照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光照时间。
方案三:①断料2周,第15天起每只给料20克,然后每天增加15~20克/只,7~10天后自由采食;②不断水,或断料10小时后断水,但不得超过3天,然后自由饮水;③密闭式鸡舍光照时间减至8小时/天,开放式鸡舍停止人工补充光照,第25天起光照15小时/天,当产蛋率达50%时增至16小时/天,2周后增至17小时/天固定下来。
3)激素法
即给母鸡肌内注射激素,促进其停产换羽。其方法是:①让鸡自由采食和饮水;②1~12天光照时间减为8小时/天;③每只鸡肌内注射30毫克孕酮后,主翼羽和覆主翼羽很快就会更换,换羽后41~48天开始产蛋。由于注射激素容易破坏鸡体内激素的平衡而使其代谢紊乱,导致鸡群恢复后产蛋性能较差,因此激素法在生产中很少使用。
4)饥饿―化学合并法
即将饥饿法和喂锌的化学法两者结合进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安全、简便易行、换羽速度快、休产期短等优点。但仍有化学法的缺点,母鸡换羽不彻底,恢复后鸡群产蛋性能较差。
实施方法是:①断料、断水2.5天,停止人工补充光照,然后开始给水;②第3天起让鸡自由采食含锌粉2%或2.5%硫酸锌的饲料,连续7天;③一般10日后全部停产,此时恢复正常的光照。换羽开始后约20天母鸡就重新产蛋。换羽开始后50天母鸡产蛋率达50%。
(5)强制换羽的注意事项
①选择好换羽季节和换羽时间。在强制换羽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而且要考虑鸡群的状况和季节。在秋、冬之交的季节进行强制换羽的效果最好,因为这与自然换羽的季节相一致。盛夏酷暑和严寒的冬季进行强制换羽,会影响换羽的效果。如果在夏季换羽,天气炎热,断水使鸡难以忍耐干渴;而在冬季换羽,鸡挨饿受冻,羽毛又脱落,体质急剧下降,对健康不利。一般来说,冬季换羽的效果好于夏季,死亡率低些,产蛋量可多5%~7%。当然,由于有些鸡场的鸡可能生不逢时,在秋、冬季换羽不一定合适,只要措施得当,在其他季节换羽也能成功。但要注意,夏季断水时间要短,冬季饥饿的时间不可过长。②调节好舍内温度。鸡舍温度忽高忽低,对鸡换羽不利。一般应使舍温保持在15~20℃之间。在冷天进行强制换羽,必须通过减少通气保存热量和使用发热器产生辅助热量,以达到舍内目标温度。一旦开始限制饲养,鸡群的正常体热产生会迅速减少,这时必须结合控制通风和增加辅助热量来维持舍内温度和空气质量。恢复饲喂期仍应维持舍内温度,以提高体重恢复速度。鸡群达50%产蛋率时,长出的羽毛足以维持体温,舍内温度可开始恢复正常。③掌握好饥饿时间的长短。根据季节和鸡的体况,一般断料时间以10~12天为宜,断水时间不应超过3天。饥饿时间过短,达不到停产换羽的目的;饥饿时间过长,鸡群死亡率增加,对鸡的体质也有较大损伤。④注意体重和死亡率的变化。通过称重,掌握体重下降幅度。换羽期间的体重以比换羽前减轻25%~35%为适度,这需要从断料后第5天起(指春、秋两季,冬季早2天,夏季迟2天),每天在同一时刻称重。同时注意鸡群死亡率的变化,一般认为,第1周鸡群死亡率不应超过1%,头10天不应高于1.5%;头5周超过2.5%和8周超过3%是不容许的。⑤控制好鸡舍内的光照。在实施强制换羽的同时,密闭式鸡舍减至8~10小时/天,开放式鸡舍采用自然光照,但要尽可能遮光,使光照强度减弱,一般在强制换羽处理后的20天内光照时间不能提高。⑥搞好换羽期间的饲养管理。A.把握好鸡的开食时间。当鸡的体重减少25%~30%时,鸡体内营养消耗过多,体力不支,应立即换料。最初几天,喂量逐日增加。B.软化开食饲料。将开食饲料软化处理后,有利于鸡的消化吸收,能明显降低死亡率。这是因为长时间的饥饿,造成鸡体质虚弱,消化道变薄,消化机能降低,从而导致有些鸡食入饲料后无力消化而死亡。C.保证换羽期间的营养。经过强制手段处理的母鸡在恢复产蛋前,必须喂给能促进羽毛生长、肌肉发育和生殖功能恢复的饲料,表6-9推荐的两种日粮营养标准,就是为满足换羽鸡这些需要而制定的。“换羽一号”日粮营养标准用于恢复饲喂至达到5%产蛋率期间,“换羽二号”日粮营养标准则用于5%~50%产蛋率期间。当产蛋率达到50%以上时,则应用与开产母鸡相同的营养标准,使每只鸡每天摄取含硫氨基酸达610毫克,以帮助控制蛋重。⑦切忌连续强制母鸡换羽和强制公鸡换羽。已结束了换羽的母鸡不应再进行强制换羽,种公鸡强制换羽会影响受精率,所以强制换羽制度不适于种公鸡。⑧强制换羽母鸡的使用期:强制换羽的母鸡,从达50%产蛋率起,经6个月就应淘汰,因为换羽母鸡产蛋6个月后,产蛋率下降,蛋的品质明显恶化。
表6-9 推荐用于换羽的日粮营养标准
(6)强制换羽的统筹安排
为了充分利用鸡舍,使场内的生产计划不被打乱,有必要对鸡群进行统筹安排,下面两种强制换羽的安排方案可供参考。①转群法:第一个产蛋期笼养,换羽时可以将其转到育成舍网上平养,进行强制换羽,当自由采食后,即可重新转入笼养鸡舍。此法多用于青年鸡上笼不足,用换羽鸡作补充。另外,第一个产蛋期为网上平养,强制换羽后也可将其转到笼养鸡舍。②不转群法:每日清粪的鸡舍,鸡群可在同一鸡舍进行强制换羽。由于经过了第一个产蛋期,鸡群的数量往往不足,加之淘汰病鸡、弱鸡和瘦小鸡,鸡群规模缩减了不少,为了提高鸡舍的利用率,有必要将几群鸡重新编组,一起换羽。如果鸡种、年龄相同,体重较为一致,则并群换羽效果好。如果几群鸡的品种不同或体重相差过大,则每群要严格分开,区别对待,根据每群各自的失重情况分别开食。如果强制换羽后鸡舍仍有空闲笼位,也可在换羽鸡自由采食后,补充青年鸡上笼。
(7)强制换羽的经济效果
强制换羽的主要目的就是延长鸡的经济有效利用期,即延长鸡的经济寿命,充分挖掘和发挥鸡的遗传潜力。由于采用不同的换羽方案,获得的换羽效果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经济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①提高第二个产蛋年的产蛋量和蛋重。实行强制换羽的母鸡比不进行强制换羽的多产蛋8%~12%。因为在自然换羽的情况下,从开始脱羽到新羽长齐,个体间差异很大,有的早,有的晚,其后的产蛋量也因之有多有少,产蛋高峰低、时间短;而强制换羽一般使鸡群在几天内近于完全停产,换羽比较集中,再产蛋时,产蛋高峰来得早、高峰高、时间长。因此,强制换羽比不强制换羽的母鸡缩短了全群的换羽时间,换羽和产蛋都比较整齐,强制换羽以后的蛋重提高10%左右。②提高蛋壳质量,减少蛋的破损率。母鸡产蛋一年后,由于长期产蛋,体内营养消耗很大,生殖生理上出现了疲劳反应,蛋壳变薄,畸形蛋增加,破损率增高。据统计,一般开产后3个月,蛋的破损率仅为3%左右;开产后9个月,蛋的破损率上升到10%~12%。而进行强制换羽开产后的头几个月,蛋的破损率仅为1%~3%,开产后5个月才上升到6.4%~8.4%。据试验,换羽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蛋壳厚度分别为0.268毫米和0.256毫米,强制换羽恢复产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蛋壳厚度分别为0.303毫米和0.257毫米。由此可见,强制换羽鸡的蛋壳厚度明显增加,蛋壳质量得到改善,而自然换羽鸡则没有变化。③提高种蛋合格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强制换羽的鸡群在换羽期间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适应力不强的鸡只死亡淘汰掉了,凡经得起换羽应激而生存下来的鸡只,经精心管理后,抗病力强,死亡率低,鸡群健康,这对种鸡饲养尤为重要。据试验,经强制换羽后,种蛋合格率提高5.4%~12.9%,受精率提高1.7%~2%,孵化率提高6.7%~7.8%,而且孵出的雏鸡生活力比第一年的鸡更强一些。据统计,种鸡强制换羽后,其后代雏鸡30日龄时的成活率提高3.1%~4.4%。④有利于调节市场对鸡蛋的需求。当蛋鸡饲养形势较好,蛋价居高不下、需求旺盛时,对母鸡实施强制换羽可在短期内达到停产、换羽、恢复产蛋的目的,有利于增加市场蛋品的有效供应,有利于按市场需求调节蛋鸡生产。⑤节省培育新鸡费用。新育成的母鸡达到产蛋率50%需23~24周龄时间,而老鸡强制换羽仅需8~9周就能达50%产蛋率,这就等于减少育雏时间100~110天,节省了雏鸡和育雏饲料,也减少了人工、房舍及水电、取暖、药品、用具、设备等费用,从而降低了养鸡成本,增加了养鸡经济效益。
养鸡
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