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蜂的历史始于哪里,中国养蜂的历史谁知道啊
中国养蜂的历史谁知道啊?可以告诉我吗?
在北京植物园卧佛寺西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院内,坐落着中国蜜蜂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蜜蜂专题的博物馆。
该馆于1993年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在京召开时筹建,因其内容颇具中国特色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好评,而今被列为海淀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走进这个150平方米的博物馆,仿佛走进“蜜蜂的王国”。在这里,可以了解“蜜蜂世界”种种引人入胜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性行为的奥秘,从六七千年前古人养蜂的史料中获知中国养蜂的历史……
在形态大小各异的蜜蜂标本中,“无刺蜂”最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它是所有展出标本中最小的一种,仅3毫米左右,而通常蜜蜂有6到7毫米。这种蜂之所以被称为无刺蜂,是因为没有蜇针,所以不会伤害人类和动物。据介绍,无刺蜂体小灵活,能够深入花管采蜜,可以充分为农作物、果树和中药材授粉,是农业的“好帮手”!
中国是世界上的养蜂大国,也是主要的的蜂产品消费和出口国。在我国境内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和新疆黑蜂。养蜂业对农作物的增质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都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第二个展区则揭开了养蜂的神秘面纱:养蜂人将蜜坯(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放进分蜜机中,只需摇动连杆,其中的蜂蜜就轻轻松松地分离出来。这样一来,不但能使蜜坯不被破坏而重复利用,而且得到的蜂蜜产量高、质量好。一个橱窗里,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利用蜂产品制作的产品——牙膏、巧克力、饮料、肥皂……工作人员指着一个服饰艳丽、表情逼真的日本绢人介绍:这是一个日本老人以个人名义赠送给本馆的,他特别欣赏中国的养蜂技术和蜂产品。因为植物园不允许开车入内,那天老人是直接把“她”抱进来的。
距博物馆百米之遥,还有个蜂蜜专卖店,出售各种蜂产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告诉我,每次来植物园他都会带些蜂蜜回家,“这儿的蜂蜜纯!”他赞叹地竖起大拇指。
地址:北京海淀区香山植物园卧佛寺西侧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院内
开放时间:每年3月15日至11月15日开馆
温馨提示:蜜蜂博物馆坐落于香山植物园中,参观者需先购买北京植物园的门票,门票5元,学生票2.5元。蜜蜂博物馆属于免费参观
结束语:本世纪以来,北京地区博物馆数量以每年2到4座的速度递增,其中,行业博物馆迅速发展,企业、学校以及私人兴办的民办博物馆也纷纷涌现,博物馆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据专业人士分析,目前北京博物馆的建设,正在由大而全向专业细分方向转变,为游客提供了多种选择。到2008年,京城各类博物馆将由现在的136座增加到150座。包括国家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等一批大型博物馆以及一些有特色的新型博物馆,如科幻、环保、玩具动画、IT、气象、电话、四合院等博物馆,都将陆续揭开面纱。(张冕 胡春梓 谢康利)
养蜂人为何全国到处跑
虽然蜜蜂有毒刺,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它们,摸清了脾气,它们也是很好相处的,而养蜂人就是这样的人,正因为他们,我们才能吃到香甜的蜂蜜。而养蜂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为“定地养蜂”,另一种则是“转地养蜂”。
所谓定地养蜂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放置蜂箱,蜜蜂靠周边地区植物开花获取蜜和花粉,受到蜜源条件的限制较大,当然,也可以小范围机动,总体上,养蜂人少了奔波劳碌之苦。而且定地养蜂规模较小,一般城市的养蜂爱好者都是采用的定地养蜂,饲养中蜂的比较多,当然,饲养意蜂也没有问题。而转地养蜂则是养蜂人带着蜂箱,去追赶花期,规模小一些的是在省内活动的“小转地”,规模大一些的就是跨省区的“大转地”。一般来说,通过火车运输成本会比较低,但是养蜂人更倾向于公路运输,因为自己开车或租车行动,灵活性更强,更能根据蜜源的情况进行调整。不仅国内这样,国外的养蜂人也是一样地开车拉着蜜蜂到处跑。因为转地养蜂是奔着花期去的,所以往往能够获得品质单一的花蜜,而定地养蜂更多得到的是“混合蜜”。由于蜜源丰富,转地养蜂不仅产量高,蜂群也壮,不过由于运输成本高,一般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进行转地养蜂,国内转地养蜂一般饲养的是意蜂。特别需要指出的,转地养蜂人还是各地农业的免费增产员,运来的蜜蜂可以通过授粉提高产量。如蜜蜂授粉可使油菜籽增产32.14%,使苹果增产24.70%,使荞麦增产77.70%,使向日葵增产34.40%,使油茶籽增产200%。养蜂人的转地养蜂有着重要的农业效益。
我想养蜂,能吃的那种,谁知道它的种类,跟如何饲养吗?
蜜蜂有6个种,即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黑小蜜蜂、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前4种为野生蜂种,在我国海南、广西和云南省(区)有分布。后两种又包括许多品种,多为自然品种,即地理宗或地理亚种。人工选育的蜜蜂品种多为杂交种。吉林省养蜂科研所选育的白山5号,是优良的三交种蜜蜂。另外还介绍我国选育的高产蜂种。
(一)东方蜜蜂 东方蜜蜂有许多自然品种,如印度蜂、爪哇蜂、日本蜂以及中华蜜蜂等。 中华蜜蜂(中蜂)是我国的土著蜂。工蜂体长10~12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在高纬度、高山区中蜂的腹部色泽偏黑;处于低纬度、平原区的色泽偏黄。全身被灰色短绒毛。喙长4.5~5.6毫米。雄蜂体长11~14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
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中蜂因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特别在南方山区,具有其他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西方蜜蜂 西方蜜蜂有欧洲类型、非洲类型和中东类型3种。我国饲养的西方蜜蜂都属于欧洲类型,我们常称它们为欧洲蜜蜂。
1。意大利蜂 意蜂为黄色品种。工蜂腹板几丁质黄色,第二至第四节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体长12~14毫米,绒毛淡黄色;喙长 6.2~6.9毫米。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造脾快,产蜡多。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抗巢虫力强。意蜂易迷巢,爱作盗,抗蜂螨力弱。蜂王产卵力强,工蜂分泌蜂王浆多,哺育力强,从春到秋能保持大面积子脾,维持强壮的群势。 意蜂是我国饲养的主要蜜蜂品种。它的越冬性能不如东北黑蜂和其他欧洲黑蜂。意蜂除在华南亚热带地区越夏困难,在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在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卡尼鄂拉蜂 卡蜂的大小和体型与意蜂相似,腹板黑色,体表绒毛灰色,喙长6.4~6.8毫米。卡蜂善于采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分蜂性较强,耐寒,定向力强,采集树胶较少。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主要采蜜期间蜂王产卵易受到进蜜的限制,使产卵圈压缩。
3.喀尔巴阡蜂 它是卡尼鄂拉蜂的一个地方品种,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卡蜂相同。
4.东北黑蜂 黑龙江省饲养的东北黑蜂。是卡蜂和欧洲黑蜂的杂交种,并混有意大利蜂的血统。体型与卡蜂相似,腹节背板黑色,绒毛灰色,喙长平均6.4毫米。分蜂性较弱,耐寒,性温和,不怕光。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善于采集流蜜量大的蜜源。
5.欧洲黑蜂 工蜂体长12~15毫米,腹部粗壮,背板黑色,有的在第二三腹节背板有黄棕色斑,绒毛深棕色,喙长平均6.4毫米。分蜂性较强。采集树胶多,怕光,检查时蜜蜂乱爬。蜂王产卵力较强,春季群势发展平缓,善于采集夏秋季的主要蜜源。我国新疆伊犁一带饲养的欧洲黑蜂也叫新疆黑蜂,大部分已经与意大利蜂混杂。
(三)我国选育的高产蜂种
1.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 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是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福建农学院蜂学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协作选育的蜂蜜、蜂王浆双高产意蜂品种, 1995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经专家鉴定,浙农大1号蜜蜂的蜂王浆产量显著高于我国饲养的其他蜜蜂品种(品系);春季群势增长率较大,采集、利用花粉较多;产蜜量与意大利蜂其他品系相当,而且在形态上和同功酶方面也产生了变化,是蜂王浆、蜂蜜双高产品种。早春的1千克蜜蜂(4框蜂),在7~8个月的生产期,可生产蜂王浆4千克。
2.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 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是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选育成功的优良杂交种蜜蜂,该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的繁殖力比普通意蜂高18%,产蜜量增加 30%以上,王浆产量增加20%以上,越冬群势削弱率降低10%,越冬饲料消耗减少25%,具有增殖快、群势强、高产、低耗、越冬安全等优点。
3. 高产杂交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选育的蜂蜜高产杂交种(国蜂213)和蜂王浆高产杂交种(国蜂414),其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分别比普通意蜂提高70%和60%。
4.平湖王浆高产意蜂品系 平湖王浆高产意蜂品系是浙江省平湖县养蜂专业户周良观、王进经过20多年的定向选育,由意大利蜂选育成的蜂王浆高产品系。经专家鉴定,平湖意蜂比当地饲养的普通意蜂蜂王浆产量高30%~228%,平均增产87%。在蜜源情况不佳,甚至缺乏蜜粉源时期,依靠饲喂也能获得王浆高产,适合定地长期生产蜂王浆,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5.工萧山王浆高产意蜂品系 萧山王浆高产意蜂品系是浙江省萧山县养蜂专业户洪德兴在天目山山区经过18年定向选育而成。萧山意蜂具有很强的蜂王浆高产性能,只要有充足的粉源或者饲喂人工花粉,就能获得蜂王浆高产稳产。该蜂种还具有分蜂性弱,易保持强群,采蜜力强等优点。
6.松丹1号和松丹2号 这两个双交种蜜蜂,是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培育的,蜂蜜产量分别提高73%和56%,蜂王浆产量分别增加14%和26%,越冬群势削弱率分别降低12%和7.5%,饲料消耗分别减少33%和12%。
养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场地选择
场地周围2.5公里半径范围内应有充足的主要蜜粉源和辅助蜜粉源,且主辅蜜粉源应搭配适宜。场地宜选择南向近山坡地,阳光充足,背有高山为屏,上有自然遮荫,夏季通南风,冬季阻北风,且土质肥沃,蜜源植物生长旺盛,花期长,水量充足,交通较便利。
(二)蜂群的选购
1.购买时间:北方宜在4~5月份,此时正当蜂群繁殖期,挑选比较稳定,且外界环境好,饲养易成功。
2.挑选方法:在巢门口观察,如工蜂出入勤奋,采集蜂带花粉比例较多的,一般是有生气的好群。再开箱检查,如工蜂安静不惊慌,说明性情温顺;如蜂王体大、足粗、身高、胸宽、腹部长而丰满、全身密披绒毛、产卵灵活迅速而不惊慌,说明蜂王年轻健壮,产卵力强。
3.蜂群的排列:依场地大小、养蜂多少和季节情况而定。有四种排列方式:单箱排列、双箱排列、交错排列、三箱排列。
(三)饲养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其方法有:①补饲蜂蜜。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②补饲糖浆。糖浆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一般给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入为止。每框蜂每次奖励50~100克糖浆即可。
3.饲喂花粉:目的是补充蛋白质饲料。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黄豆粉代替。饲喂方法如下:①液喂。将花粉加糖浆10倍,煮沸,待凉后放入饲养器内饲喂。②饼喂。将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做成饼状,外包塑料纸,两端开口,置于框梁上供蜜蜂采食。遇寒流时,经常采用此法。
4.饲喂水分及盐类:一般每个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饲养器内盛水或在纱盖上放湿毛巾,供自行采水,在糖浆中加入1%的食盐。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进蜜蜂飞翔排泄。巢中央温度提高到33~35℃,有足够的蜜粉源或奖励饲养,及时打开箱盖和保温物,使其出巢飞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温。排泄后即进入繁殖期,须人工保温,紧缩蜂巢,密集群势。多群同箱饲养,箱内、外保温,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调整和组织好采蜜群。②保持强群采蜜。控制蜂王产卵,可用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区或巢箱中。断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从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张巢脾带蜂另组小群,第二天给采蜜群诱入一个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产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对于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应创造条件,促使群势迅速发展。在适当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补充群势。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换老劣王。②培育适龄的越冬蜂。适龄越冬蜂是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仅进行过二三次排泄飞翔,没有做过哺育和采集工作,未分泌过王浆的幼蜂。为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须控制流蜜期以后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蜂群的群势。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一定时候迫使蜂王停止产卵。③适时早断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后期,先采取蜜粉压脾,用蜂蜜浇2~3次,这样蜂王就会停产,同时将蜂群搬到阴冷的地方,将蜂略扩大1倍,并从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温物,即可提早断子。
4.冬季管理:①调节巢门。巢门高6~7毫米,宽60~70毫米为宜。②防蜂蜜结晶。加强保温,或由巢门向箱内塞一些湿棉花球,以减少通风。③北方室内越冬。应在水结冰、大地未积雪之前入室,入室时,蜂箱在室内应离墙20厘米,第一层离地40厘米。室温保持在0~2℃,湿度保持在75%~80%之间。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