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室内蜈蚣养殖图片,蜈蚣养殖设备大全

室内蜈蚣养殖图片,蜈蚣养殖设备大全室内蜈蚣养殖图片,蜈蚣养殖设备大全

蜈蚣养殖大全

饲养管理

1、蜈蚣的饲料

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

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蜈蚣产卵与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

蜈蚣养殖图片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其药性和用途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著名医药文献中都有详明记述。药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主产于湖北、浙江两省,其原动物经鉴定为少棘蜈蚣。据报道,浙江主产于嘉兴地区的海宁、岱山两大产区,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近二十年来,嘉兴地区年捕获量已从二百万条下降为一万余条,为了增殖蜈蚣资源,发展人工养殖,曾进行了小规模室内人工养殖和海岛放养试验。在舟山地区对野外药用蜈蚣的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它的种群结构及其捕获量。

在蜈蚣试养场开展了蜈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蜈蚣繁殖过程中的产卵量、产卵期、抱卵监护期、食卵和食卵后重新产卵、蜈蚣生长中的脱皮规律、生命周期和繁殖周期、蜈蚣的食性食料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为人工养殖蜈蚣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养殖管理技术上突破了活体雌雄鉴别、提高孵化率等技术难关,并积累了一些克服霉菌病害、干燥、食料等困难的经验。1976、1978年两次对横乐山海岛进行了成体蜈蚣放养,至1980年观察统计发现各代新蜈蚣均能活泼地生长,海岛放养是成功的,选择适宜的岛屿进行蜈蚣放养,也是发展养殖的方向之一。

生活习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畏光羞明,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单独活动。它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弱,尤其是白天视力极差。单独活动时至到触角相碰才绕道而行,各自回避。在晴朗无风的夜晚,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活动的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0C日活动少;10℃以下活动更少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雨后的夜晚活动多,气温低的夜晚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都要注意以上气象因子对它生活的影响。同时蜈蚣钻缝能力很强,因此蜈蚣能顺利钻过岩石、土坎等的隙穴,并能栖息在这些缝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

捕捉方法

一般在清明节前捕捉为好。蜈蚣属卵生昆虫,根据蜈蚣喜阴湿、安静,怕强光等生活习性,选择丛林蔽阳或山坡向阴的地方作捕捉场地。在这些地方放置鸡毛、杂骨或枯草树叶等引诱蜈蚣栖息产卵,于清明节前拣卵。拣卵时连土带树枝杂草一起拿回,放人饲养池或饲养缸内覆盖后进行孵化。孵化期间要经常轻轻翻动覆盖物,防止其他虫害侵入,以保证幼体顺利安全孵出。

饲养管理

1、蜈蚣的饲料

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

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蜈蚣产卵与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以防止卵团或幼体遭细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3、蜈蚣蜕皮与生长发育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在胚胎发育中要蜕皮三次,成体一般每年蜕一次,个别蜕二次。

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还要防止成群蚂蚁等对它趁机攻击,否则易被蚂蚁等咬死咬伤。

蜈蚣发育的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孵化的幼体到当年冬眠前体长仅约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体长也只约4.9~6.6cm。所以蜈蚣从产出的幼体发育至成体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时间。生长发育的速度与食料是否充足和进食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产出的蜈蚣,室内养殖的比自然放养的生长发育得快。所以养殖时供给充足的新鲜饲料是提高其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4、蜈蚣越冬管理

蜈蚣属变温动物,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寒冷的冬季威胁着它的生命。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胁,它就钻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身体呈“S”形或“L”形。冬眠时钻入层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直接相关。气温、土温越低,钻入土层则越深;气温、土温较高,则钻入土层较浅。

在一般气温、土温条件下,多在土层15~40cm处冬眠;气温、土温低时,可在土层80~100cm处冬眠。若土温升高,不仅可以推迟冬眠时间,而且可在土层浅处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见,土温的高低是影响蜈蚣冬眠时间长短、潜伏土层深浅的关键。因此在养殖中,人为的提高冬眠场所的土温,不仅可以缩短它冬眠的时间,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对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于提高养殖蜈蚣的产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养殖场开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与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匀,倒入坑内,把坑填平。然后铺上适量的砖瓦碎块放人蜈蚣。再盖一层细土,最后覆盖树枝枯草。这样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环境条件。

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前,土温低,早、中、晚土温升降变化大,改善后土温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温差变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温在同一天内无大的变化,有利于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后的好处很多,主要有:

①经过深翻,疏松了土壤,土层中空气流通,因土表盖有细土枯草,砖瓦碎块下的土中热量不易散失,增强了保温能力;并且土中热量易在砖瓦碎块间散发,缩小了一天内早、中、晚的温差。

②砖瓦碎块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阴湿环境,且砖瓦碎块间空隙较大,有利于蜈蚣的出入活动和栖息。

③垃圾泥灰与土壤拌和后,垃圾迅速腐烂、分解,散发出大量热能,使土温升高而较恒定,缩短蜈蚣冬眠的时间。

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有利于各种小虫的繁殖,为蜈蚣增加了新鲜的天然食物,起到了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为改善蜈蚣越冬场所的环境条件,是帮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应予推广。此外,蜈蚣越冬后,恢复了活动能力,要严密封闭饲养场所,防止蜈蚣外逃。

蜈蚣的养殖

沙蚕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动物性钓饵的一种。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成具有刚毛的疣足,用以行动。长10厘米左右。栖息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水。我国黄海和渤海沿岸多产,日本亦产,是钓取海鱼的主要饵料。我国海滨已广泛养殖,作为商品饵供应垂钓者。

一 、沙蚕主要养殖方式

1.滩涂粗放型增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成本非常低,养殖技术要求不高,管理简单,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时 好时坏。因沙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在南方和北方的泥滩、沙滩、泥沙滩均有分布;中、高潮带的滩涂密度较高,尤其喜欢在具有大量大米草、红树林、芦苇的滩涂上栖息, 含泥量高的滩涂沙蚕资源最多、泥沙滩次之、沙滩最少。所以有条件的地区选择沙蚕养殖的滩涂最好是含泥量高、高潮位有植物分布的地区;如果只能选择泥沙滩或沙滩,就选择滩涂平缓的,可以使幼苗的流失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根据滩涂沙蚕斟酌自然资源多寡, 决定放苗的数量。若自然资源量丰富,在第一年开始养殖时适量放些人工苗,以后两年可以通过合理采扑(取大留小、轮采等)、“没巢”、避开大潮汛采捕等方法自然补充苗种,第四年开始必须继续放养人工苗,如果遇到灾难性气候,需要每年增补苗种; 若作为养殖的滩涂沙蚕资源平乏,那么在开始养殖时必须放养大量的人工育种, 以尽快使沙蚕成为滩涂的优势种,为来年可持续性生产打下基础。这种养殖方式适合面积大、承包费廉的滩涂养殖,成本投入少,而产出有可能多也可能少.风险较小。

2.滩涂半人工育苗、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成本低,养殖技术要求也不太高,管理上只多了观察塘的安全与否、将塘中的苗种经常分散,其余与粗放型增养殖方式的正常管理一致,但这种养殖方式能使产量相对稳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由于沙蚕4~1O月均能繁殖,集中产卵期是4~6月和8~1O月,按理论上计算每年的繁殖量足够补充因采捕而减少的数量,但每年的气候状况不同,特别是南方的台风和北方的季风往往会把刚 繁殖的沙蚕苗带走或使其天折。在养殖滩涂上围上几十亩不等的 低坝塘作为沙蚕的自然繁殖场,在繁殖季节先肥水,然后将异沙蚕体放入其中,就能获得一部分苗种,仅比粗放型增养殖方式多用很少的成本,但能收到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效果。这种养殖方式是目前滩涂沙蚕养殖最为理想的方式。投入少,产出多,200 元/亩投资可产出2000~3000元/亩。

3.粗放型池沼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投入相对较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属高密度精养,产量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养殖方式可以分为纯沙蚕养殖和与鱼虾混养两种模式。 1]池沼养殖:利用不适合鱼虾养殖的浅池洼或荒滩围塘(坝 高50cm),经过清塘、翻耕、肥水、放苗、投饵等的沙蚕养殖管理。养殖池塘最好能放干水,能经常充水即可;可采用人工苗种放养或半人工繁育苗种,定时加换水,产量十分可观,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2]与鱼虾混养:这种养殖方 式目的在于改善鱼虾池的地质环境,从而减少鱼虾的发病率,同时也可以为鱼虾提供高营养的自然饵料。在此种方式下养殖时应注意:沙蚕苗放养不宜过早,待鱼虾苗达到一定大小后放养沙蚕苗较 为合适,因为3cm-4cm 大小的沙蚕能摄食1cm左右的虾苗; 在培 养过程中要注意鱼虾塘的前期肥水, 否则过多沙蚕幼体容易造成池水过清,不利于鱼虾的生长,而且因透明度过大会使浒苔、石莼等大型定生藻类繁生,于鱼虾生长不利。

4.工厂化人工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投入大,产出也大,全部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养殖。八十年代首先见于日本,多为先进行人工育苗,继而实行投苗放养。先在不铺沙的水泥池中人工育苗,待幼体快附着时投沙开始养殖, 成体养殖时铺沙30cm ,每天换水1次~2次,投饵2次~3次,若放养密度适中、温度适合,半年可达出售规格,产量为3k异/m 左右。这种养殖方式我国现在还没有进行,如果利用鱼、虾、蟹、贝育苗厂的闲季开展养殖,不仅有效利用闲置设施。还能创造效益,实为最佳的选择。

蜈蚣养殖大全图片

1.蜈蚣引种

(1)要求:蜈蚣要求身体完整,体表无损伤,颜色鲜艳,活动正常,体长在10cm以上。

(2)比例:雌雄比例为3:1。

2.饲养密度

(1)根据环境条件,沙土厚度来调整饲养密度。如果气候低,沙土较厚,饲养密度适当加大;如果气候较高,沙土较薄,饲养密度适当降低。

(2)刚刚离开产房的幼年蜈蚣,养殖密度控制在6500条/㎡。5cm的蜈蚣,养殖密度为3500条/㎡。7-10cm的蜈蚣,养殖密度为2000条/㎡。12-13cm的蜈蚣,养殖密度为1100条/㎡。15cm以上的蜈蚣,养殖密度为600条/㎡。

3.喂食

(1)食物主要以各种昆虫、蚯蚓、肉类、动物血、瓜果、鱼虾、蛋等为主,食材要求新鲜。

(2)每隔2-3天喂食一次,喂食之前,需要将上一次的食物残渣清理干净。

(3)在喂食的时候,在饮水器具中放足够的水。

4.管理

(1)蜈蚣的适宜活动温度为25-30℃。当温度低于10℃的时候,不活动。当温度低于0℃的时候,不利于蜈蚣的生存。因此在冬天或者气温较低的时候,及时做好保暖工作。

(2)饲养地点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3)6-8月份的时候,蜈蚣容易受到绿僵菌的侵害,需要做好相关防治工作。

水蜈蚣养殖

水蜈蚣又叫石夹虫。最好抓水蜈蚣的季节是夏季雨季开始的时候,

这个时期的水蜈蚣会从水里爬出来躲在岸上石头下面,只要掀开石头,就能轻松的捉到水蜈蚣了。4-8月。每年捉蜈蚣的最佳季节是从4月份到8月份,蜈蚣一般生活在垃圾里、山上石头缝隙下面,越脏的地方越适合蜈蚣生长。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蜈蚣人工养殖

设置好爬沙虫养殖设施,再购买种苗,放养时注意密度,在生长中加强水质管理以及铒料投喂等工作。

1、养殖设施养殖池养殖池为2米×5米水泥池,池深1米,池底铺河沙和扁形鹅卵石,池底设置一排水管,水深0.5米左右。在养殖池内一角用河沙和鹅卵石堆填成一斜面。坡度为45度。高度为1米,底面积不要超过池底四分之一。

2、遮虫网遮虫网为2米x5米,高度1米。采用钢管骨架固定在水泥池上面,然后将缝制好的虫网套在上面,一般用拉链缝制进出口。

3、增氧机械每个池设一台增氧机,使池水溶氧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进行循环水养殖。齿蛉取食和栖息环境在7~9月爬沙虫化蛹羽化时期,需在养殖池内种植一些花草,小型灌木,为齿蛉提供虫放入泡沫箱中。

4、苗种运输采用泡沫箱充氧运输,可采用飞机空中运输、汽车、火车陆地运输及轮船水上运输等多种运输工具运输,其对苗种伤害轻,运输成活率高。

5、养殖管理苗种的放养茁种运回人池前,要调整水温、盐度,使菌种入池时温差在2℃以内,盐度差在5%以内。将采集到的各龄期爬沙虫放入到养殖池中,须将低龄期的爬沙虫单独集中饲养,以免被高龄期爬沙虫取食。

6、养殖密度爬沙虫与水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对水质、温度、湿度、含氧量、食物和光照等要求严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一般为50~100只/平方米。为促进虫体的生长,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虫体的大小及时筛选分养。

7、水质管理爬沙虫的养殖属于平面养殖,水位不需要太高,一般保持40~60厘米水深即可。在人工养殖生产上主要是以河虾,黄粉虫、鱼饵为饵料。投喂的饵料应种类多样,新鲜、无病原生物、无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8、饵料投喂研究表明,自然状态下,爬沙虫从黄昏时分开始自行觅食,夜晚自行觅食能力达到最强,因此每次投饵时,需在每天傍晚在养殖池四周均匀投喂黄粉虫.每天投放的的黄粉虫为爬沙虫总量的10%左右。

9、每日饲养要确保做到定时、定点。净化水质,优化养殖环境,增强对爬沙虫抗病能力。每2—3天定期清除黄粉虫残体及其他易腐烂杂质。定期或不定期用生石灰水调节池水。定期更换池水,夏秋季节一般是2~3天清洗一次,冬春季节一般一个星期清洗一次。待投饵后第二天清晨,等耙沙虫将池底剩余的饵料摄食完后,拔掉排水管的堵寒排水,预先用小网目纱网将池中一端的排水管包裹

蜈蚣养殖场地图片

养殖蜈蚣的成分是比较低廉的,算上饲料、养殖场地建设费用、药品消毒费用、引种费用等,全部成本大概在3500元左右。如果每条蜈蚣按2元算,养殖36000条蜈蚣利润在70000元左右。按每年蜈蚣繁殖次数4次来计算,年利润能达到将近300000元。

蜈蚣养殖大全图解

蜈蚣的养殖技术: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

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乱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

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

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

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 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

室外个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

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

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

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

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

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

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蜈蚣常见疾病与治疗:

黑斑病:红龙蜈蚣身下和头部发现有大小不同的黑斑。可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

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别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防治。胃肠炎:用磺胺片0。5克拌饲料虫饲喂,也可用氯霉素0。25克拌300克饲料虫饲喂。

脱壳病:蜈蚣生长快,脱壳时湿度过干难脱壳,过湿产生小螨虫、真菌寄生。

这时要连续每10天喂土霉素0。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片,一起磨细,同400克饲养虫拌匀连喂。

蜈蚣加工技术: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沸水烫死,再把尾端剪去,挤出粪尿,后取长宽与蜈蚣相当的簿竹片,削尖两头,一端插入蜈蚣腭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弹力将蜈蚣伸直,置阳光下晒干。

若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干燥后取出竹片(切忌折断头尾,影响品质),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方,在背腹处用宽lcm左右的细竹片横向夹住,结扎成排,每排50条,置木箱内密封贮存。 品质要求 成品蜈蚣应足干、呈扁长状,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状,断面有裂隙或中空,气微腥,具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头尾部齐全,无破碎,无虫蛀,无霉变。

蜈蚣养殖方法

1养在池子里面

可以修个小池子,池子总是潮湿的环境离不开,而且蜈蚣就喜欢在阴凉潮湿的环境生活。蜈蚣待在池子里,即能生活的习惯,也不用怕爬出了。

2养在缸里面

也可以把蜈蚣养在缸里面,缸的入口很深,缸低就显得很暗,缸面都是瓷面很冰凉的感觉,很适合蜈蚣居住在里面。

3养在木箱里面

木箱子也可以,在没有池子和缸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养在木箱里也错。蜈蚣是不吃木头的,不会蛀坏木箱子,可以放心饲养在里面。只是木箱子无论是从温度和光线都不如池子和缸好。

4放小碎石,湿土壤,

蜈蚣喜欢阴暗的角落里面,越潮湿越好,但又不能是被水泡着。可它的小家里放些湿的小碎石,再放些湿润的土壤,蜈蚣喜欢这样的环境。

5蜈蚣是肉食动物,爱吃肉

蜈蚣是天生的肉丝动物,任何小虫子都喜欢吃,像蟋蟀,小蚯蚓,蜘蛛等等。只要是肉食动物都给蜈蚣吃。另外也可以把面包片,馒头片给蜈蚣吃。

6清理小家,保证食物安全,预防蜈蚣生病

虽然蜈蚣喜欢潮湿阴冷的环境,但不代表蜈蚣喜欢脏环境。还是要定期清理蜈蚣的小家,不要里面很多垃圾,比如清理蜈蚣的屎,还要看看有没有生病的蜈蚣,如果有,要及时清理出来,以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蜈蚣了。

7防止公鸡跑进去了

蜈蚣虽然厉害,但是一物降一物,总有害怕的东西。蜈蚣的天敌就公鸡,公鸡一口就能把蜈蚣吃掉。因此养殖蜈蚣一点要离公鸡远点,不能让公鸡接近蜈蚣的

畜牧养殖


室内蜈蚣养殖图片,蜈蚣养殖设备大全
  • 蝎子的养殖环境,蝎子的养殖环境
  • 蝎子的养殖环境,蝎子的养殖环境 >> 蝎子的养殖环境,蝎子的养殖环境...

    室内蜈蚣养殖图片,蜈蚣养殖设备大全
  • 辽中泥鳅养殖,辽中泥鳅养殖
  • 辽中泥鳅养殖,辽中泥鳅养殖 >> 辽中泥鳅养殖,辽中泥鳅养殖...

    室内蜈蚣养殖图片,蜈蚣养殖设备大全
  • 水产养殖的溶氧量是多少,水产养殖溶氧量要多少
  • 水产养殖的溶氧量是多少,水产养殖溶氧量要多少 >> 水产养殖的溶氧量是多少,水产养殖溶氧量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