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藉娓斾笟瑙嗛,国外渔业养殖
国外渔业养殖业现状
印度尼西亚渔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渔业仍属传统渔业类型,海洋渔业在产业发展中比重较大,其金枪鱼产量居亚洲第一; 内陆渔业从江、河、湖泊捕捞逐步转向水域养殖,目前,印尼的海水、淡水养殖及稻田养鱼等养殖类型日益增加,重点发展海滩网箱养殖和对虾养殖。印尼国内的捕虾业和养虾业同步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较为畅销。
海洋渔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全球每年海洋捕捞量达到8150多万吨,其中中国占据全球产量60%以上,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全球从事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人口达到5560多万人。根据中国2016年海洋捕捞产值1700亿元看,亚太地区大概在2200亿元,其中的40%产品通过在线的渔业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线上年交易量可达800多亿元人民币。
海洋渔业从业人员有各种工作、衣食住行和娱乐需求。具体来说,海洋渔业生态的角色包括了:渔船、商户、监管、服务机构四大类型。其中渔船包括了船长、渔民和船东。商户包括了海产品批发商、加工厂工人和管理人员、海产品交易集市商户、海上物资服务供应商、采购商等。监管主要是政府部分的海洋渔业监管人员。服务机构则包括了海洋渔业内容和服务提供者,比如资讯、通信、金融、保险、娱乐、医疗、交易等。渔业的发展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渔业养殖前景
世界渔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水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将持续增长,但其增长率将在长时间保持在低水平。到203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将增至2.04亿吨,较2018年增长15%,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为21.5公斤。
2.水产养殖产量将继续增长,虽增速会减缓,仍可填补水产品供需差。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鲢、罗非鱼、鲤、鳙、喀拉鲃等;主要养殖大国是中国、印度、印尼、越南、孟加拉、埃及、挪威和智利。
3.水产品消费:水产品消费占全球人口动物蛋白摄入量的六分之一,在孟加拉国、柬埔寨、冈比亚、加纳、印度尼西亚、塞拉利昂、斯里兰卡和若干小岛国,鱼类消费占动物蛋白摄入量的一半以上。
4.捕捞渔业:捕捞量最高的水产品为秘鲁鳀(700万吨)、阿拉斯加鳕鱼(340万吨)和鲣鱼(320万吨);主要海洋捕捞国是中国、秘鲁、印尼、俄罗斯、美国、印度和越南;主要内陆捕捞国是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印尼和乌干达。
全国鱼类养殖现状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之一,随着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对于海鲜需求也趋于多样化,选择面也越来越广,包括北极虾、三文鱼、银鳕鱼、帝王蟹、阿根廷红虾、格陵兰比目鱼等中高端进口海产品需求的增长日趋显著。
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
(一)创新性养殖模式。低密度、高效益。目前来说,养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作业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收获的鱼类身体内往往残留有大量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水质也会因此恶化。在今后的水产养殖中,必然会在低密度的养殖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殖,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及污染。
(二)创新性养殖方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养殖,会慢慢趋向于复合型和立体型养殖模式。
(三)创新性思想。改变养殖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改变营销策略。从业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单纯性的养殖作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养殖人员的养殖方向将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来。
(四)创新养殖资本。养殖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的。在国内水产养殖渐成规模的今日,应当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路线,例如号召水产养殖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等特色养殖,真正做到特色养殖,提高养殖资本。
(五)创新性养殖品种。养殖业逐渐发展的今日,多品种的区域养殖将逐渐偏向于独一品种的特色化养殖,单一的养殖品种更加有利于形成强势品种,加强养殖业的地域独特性,拉大与周边养殖业的差异,在激烈的养殖产业竞争中加大自己的养殖优势和竞争力。
水产养殖的保护者
二氧化氯水产养殖药剂可用于治疗鱼、虾、蟹、甲鱼、蛙类等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对鲤、草、鳗、罗非鱼等的赤皮、烂腮、出血性败血病、肠炎、烂尾、水霉病等;虾类病毒病、黑鳃、白毛病、打印病等;蟹类烂腮、 水肿、肠炎、上岸症、颤抖等;甲鱼腐皮病、红、白底板病、出血病、穿孔病等;蛙类的皮肤病、眼病等病害具有独特功效,并能去除水中异味,改善水质,增加水体含氧量。
国外水产养殖现状
世界上很多很多国家的海鲜价格都比国内便宜很多,因为很多的沿海国家或者是岛国都依靠大海拥有着得天独厚大量的海洋资源,比如我以前去过的马来西亚的一个小岛叫做仙本那,那边的海鲜真心便宜,100多块钱人名币可以吃上一大桌的海鲜,手臂大小的皮皮虾,还有小青龙和各位石斑鱼,总之靠海的地方海鲜都很便宜。
国外渔业养殖业现状如何
因为随着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海洋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近些年,全国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渔业重点省的优势养殖区域和主导养殖品种正在逐步形成;水产养殖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水产养殖产品价格上升,比较效益进一步提高,有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此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水产养殖业地位越来越高,行业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从每年的人才需求看,毕业生数量总是满足不了行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因而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水产品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接近八成。中国水产养殖位居世界笫一。
2020年1月14日,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吕煜昕代表研究团队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水产品产量已连续28年位居世界第一,
报告显示,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由2013年的5744.22万吨上升到2018年6457.66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水产品产量已连续28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水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我国海水产品、淡水产品的产量由2013年的2992.35万吨、2751.87万吨分别上升到2018年的3301.43万吨、3156.23万吨,相应比例由2013年的52.09:47.91变更为2018年的51.12:48.88,整体上呈现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平分秋色的格局。
吕煜昕表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水产品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接近八成。
中国渔业的现状
资源状况及资源可捕量南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归我国管辖的约2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海洋鱼类品种多样化,南海北部大陆架已有记录的鱼类106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本海区海洋捕捞渔获量80%来自南海北部沿岸近海水域。据专家估算,南海区的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大体分布如下:1、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47.76万平方公里)约121万吨;2、北部湾渔场(16.4万平方公里)60—70万吨;3、西、中沙渔场(21万平方公里)23—34万吨;4、南沙渔场(71万平方公里)42—56万吨。全区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约为246—281万吨。
全球渔业发展现状
Maruha Nichiro
玛鲁哈日鲁 日本:从鱼贩起家建立全球最大渔业帝国
Nippon Suisan Kaisha
日本水产 日本:“日水”的根基与触角深到难以想象
Thai Union Group
泰万盛 泰国:华裔的泰国梦,“海产帝国”的全球梦
Marine Harvest
耕海 挪威:巨头引领的“蓝色革命”
Dongwon Industries
韩国东远 韩国:渔业巨头中的新生一代
Cermaq
挪威:三文鱼饲料和三文鱼养殖业的全球行业巨头。
Nutreco
泰高 荷兰:巨头间的一个决策就间接成就了全球第一大三文鱼生产商
Cargill Aqua Nutrition
嘉吉水产 美国:嘉吉也是各国对虾、罗非鱼等优质饲料的供应商。
Kyokuyo
极洋 日本:完全人工养殖的蓝鳍金枪鱼。
中国水产养殖业现状
这个专业还是⾮常不错的,但是也要看地区了。像对于南⽅地区来说⾮常适合⽔产养殖业的发展。所以⽔产养殖业在南⽅是特别容易就业的。如果是南⽅本地以及想要去南⽅发展的⼈的话可以去学习这个专业。
但是这个专业⼀般来说是男性学习较为多。如果想要去学习⽔产养殖业的话建议最好去南⽅这些城市发展。因为南⽅有⽔的地⽅⽐较多。像对于杭州,江苏这些地⽅有⽔的地⽅也⽐较多。⽽且临海的话⼤多数⼈们都会发展⼀些⽔产养殖业。所以说如果学习这个专业的话在南⽅是很有前途的,⽽且就业率也是⾮常⾼的。
⽔产养殖专业就业⽅向:
⽔产养殖学专业学⽣通过学习和实习后,能够熟悉并掌握鱼类的育种、鱼类疾病的诊断、鱼类营养等知识,就业⾯⽐较宽泛,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学⽣可以从事与⽔产养殖相关的科研⼯作,或者从事渔政管理。⼤部分的就业单位是中央或者地⽅⾪属的⽔产研究所,如中国⽔产科学研究院、⿊龙江⽔产研究所、⿊龙江渔业经济研究所等。饲料公司对技术⽅⾯更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事饲料的技术、研发⼯作,通过运⽤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产养殖户进⾏指导,使他们能更好地投喂饲料,降低饵料系数。该⽅⾯⽐较⼤的公司有⼭东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正虹集团等。⽔产公司学⽣了解⽔产养殖的专业知识,熟悉养殖动物的⽣活习性,
可在这类公司从事技术开发或者管理⽣产的⼯作。此外,学⽣也可以在⽔产类院校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等⼯作。
国外渔业资源增殖发展
2020年全国渔业渔政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农业农村部党组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制度、补短板、抓落实,坚持不懈稳数量、提质量、转方式、保生态,持之以恒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之以恒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水产品稳产保供工作
(一)突出解决水产品压塘卖难问题。强化“点对点”联系机制,加快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增加压塘水产品收储。及时调度发布水产品供销信息,加大电商、直供等水产品流通模式拓展力度,纾解水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做好存塘水产品病害防治,防范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二)突出抓好春季渔业生产。加快推进水产苗种繁育企业复工复产,指导开展水产苗种余缺调剂和供需对接,确保苗种供应。加强春季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指导,组织开展池塘清淤、消毒,以及进排水系统和养殖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做好饲料等物资准备。加快渔业油价补贴资金发放,指导船员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有序恢复捕捞生产秩序。
图片来自网络
全面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一)推进规划编制发布和养殖证核发。宣传贯彻《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宣传方案》。加快省、市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编制发布,力争2020年底实现规划全覆盖。规范养殖生产秩序,严格依法核发养殖证,强化养殖证持证情况执法。
(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高标准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继续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创建范围。提升深远海养殖装备水平,引导深远海养殖规范有序发展。加强水产种业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实施《2020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控计划》,完善水产新品种审定管理,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全覆盖。
图片来自网络
(三)强化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实施《2020年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继续开展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确保阳性样品查处率100%,加大对违法用药行为打击力度。推动将“渔用非药品”纳入兽药管理监管,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和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
(四)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规范发展。组织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指导举办稻渔综合种养高峰论坛、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稻米评比推介活动,加强稻渔综合种养相关重要标准制修订及宣贯培训。
大力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各地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规划编制,贯彻普及《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容量计算方法》,科学、有序恢复大水面渔业生产。培育壮大大水面生态渔业经营主体。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休闲渔业发展模式总结和推介,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管理人才培养。加强水产品市场培育,组织开展水产品公共品牌推介宣传。开展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监测,组织开展水产品加工技术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动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持续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
(一)突出抓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行动。严格按照国务院领导审定同意的工作安排,推进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优化退捕渔民生计保障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快引导长江捕捞渔民退捕转产上岸。加强长江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保护,健全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网络,推动建立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估体系。全面加强长江流域渔政执法监督管理,密切渔业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保障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秩序。
(二)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优化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全面完成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2020年任务目标,在沿海各省开展限额捕捞试点。继续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完成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年度任务目标。继续组织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做好前三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年度评价和复查工作,科学总结评价海洋牧场建设成效。完善海洋牧场监测评价制度,构建全国海洋牧场监测体系。
图片来自网络
(三)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加强重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组织实施好重点物种保护行动计划。加强与其他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协作,推进重点保护物种名录的修订,联合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做好重点物种履约工作。举办第11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
大力加强渔业改革创新
(一)大力推进渔港建设和综合管理改革。加强渔港建设,提升生产服务、渔业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经济与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的渔港经济区。积极推动出台《关于加强渔港建设与管理 促进渔港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意见》。推动建立港长制和驻港监管机制,完善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优化渔船渔港综合管理平台和渔船进出渔港报告系统,启动渔获物定点上岸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启动“十四五”渔船管理政策研究。
(二)进一步深化渔业油价补贴改革。加快资金发放和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各项任务,特别是渔船更新改造和减船转产任务按期完成,全面总结第一轮渔业油价补贴改革执行情况。加快推动出台新一轮渔业油价补贴改革方案,在做好新政策解读宣贯的同时,加快研究制定细化落实方案。
(三)加强渔业科技和技术推广创新。组织开展“十四五”渔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开展水产种业基础理论和育种技术创新、渔业关键装备与设施研制、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共性技术研发和水产绿色增养殖技术与模式集成。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重要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相关标准制修订。
积极推进渔业“走出去”和国际合作
(一)推进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大远洋渔业支持力度的指示精神,争取和完善远洋渔业发展扶持政策,召开远洋渔业发展35周年座谈会。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远洋渔业管理规定》,推进远洋渔业企业履约评价试行工作,强化远洋渔业规范管理。开拓金枪鱼产品国内市场,开发新渔场新资源,稳妥有序推进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加快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二)推进渔业对外合作。强化多边渔业合作,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推动加入港口国措施协定。开展双边渔业合作,继续推进与主要渔业国家对话机制,加强与南海、“一带一路”国家双边合作。深化与韩、俄等周边渔业合作,实施联合增殖放流,维护我入渔利益和海洋权益。全力筹备办好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积极发展水产品贸易。积极参与WTO渔业补贴谈判,争取公平合理的渔业发展政策。积极研究应对美国相关法案,妥善做好对美水产品贸易工作。加强水产品国际贸易监测和分析,支持参加国际渔业博览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
不断强化渔业法治建设和执法监管
(一)加强渔业法律和规章修订。积极推动《渔业法》修订出台。修改完善水产良种审定、渔船渔港管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渔业规章,进一步完善渔业法律制度体系。
(二)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2020”行动。组织实施休渔禁渔执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清理取缔、打击电鱼、跨海区作业渔船整治、涉外渔业管理执法、渤海综合治理等专项执法行动,统筹做好日常执法,进一步完善部门间执法机制,查办一批典型大案要案。
(三)加强渔政队伍及其能力建设。开展全国渔政机构普查,落实渔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举办渔政执法骨干人员能力提升活动。逐步建立健全渔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渔政执法行为规范。加强渔政执法法律服务队伍和跨海区渔政执法协同能力建设。
(四)坚持不懈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开展渔业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加大渔业安全警示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开展渔业安全应急演练和“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加强渔业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强化灾情统计报送和灾后恢复生产指导。加快推进渔业互助保险改革方案落实落地。
扎实开展渔业扶贫和援藏援疆
推进渔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定点扶贫地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等为重点,制定并落实《2020年渔业扶贫和援藏援疆行动方案》。加大稻渔综合种养、集装箱养鱼、盐碱水养殖、冷水鱼养殖等产业扶贫模式示范推广力度,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养竹鼠
养竹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