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原理是什么
畜禽养殖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原理是什么?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综合利用微生物学、营养学、生态学、发酵 工程学、热力学原理、以活性功能微生物作为物质能量“转换中 枢”的一种生态环保养殖方式。其技术核心在于利用活性微生物复 合菌群,长期、持续、稳定地将动物粪尿完全降解为优质有机肥和 能量。
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 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养殖方式。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无污染、零 排放的有机农业技术,是利用我们周围自然环境的生物资源,即采 集本地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通过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培养、扩 繁,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菌种,再按一定比例将微生物菌种、 锯木屑以及一定量的辅助材料和活性剂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
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舍里,填人上述有机垫料,再将仔猪放入猪 舍。猪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面,猪的排泄物被有机垫 料里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不再需要对猪的排泄物进行人工清 理,达到零排放,生产出有机猪肉,同时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的。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原理是运用土壤里自然生长的、被称为土壤 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生产者能够很容易地采集到 土壤微生物,并进行培养、繁殖和广泛运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可以 很好地解决现代养猪遇到的难题,达到养猪无污染的目的。一是减 轻对环境的污染。
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后,由于有机垫料里含有相 当活性的土壤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再需要对猪粪尿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从而、 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猪场,真正达到养猪零排放的目的。猪舍里 不会臭气冲天和苍蝇滋生。
二是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猪肉品质。发 酵床结合特殊猪舍,使猪舍通风透气、阳光普照、温湿度均适合于 猪的生长,再加上运动量的增加,猪能够健康地生长发育,几乎没 有猪病发生,也不再使用抗生素、抗菌性药物,提高了猪肉品质, 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猪肉。
三是变废为宝、提高词料利用率。在发酵制作有机垫料时,需按一定比例将锯木屑等加人,通过土壤 微生物的发酵,这些配料部分转化为猪的词料。同时,由于猪健康 地生长发育,词料的转化率提高,一般可以节省伺料20%〜30%。 四是节工省本、提高效益。由于发酵床养猪技术有不需要用水冲猪 舍、不需要每天清除猪粪;生猪体内无寄生虫、无需治病;采用自 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众多优势,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
一个 人可词养500〜1000头壮猪,100〜200头母猪,可节水90%,每 头猪节省水费6元,节约用工3元,节约驱虫药费1元左右,在规 模养猪场应用这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畜禽养殖生物发酵床的垫料质量怎么辨别?
通过高温堆制的垫料是否符合发酵床养殖的要求,通常可以通 过以下定量和定性的标准来判断。(一)定量标准(1) 碳氮比率40%〜60%。(2) 粪大肠埃希菌数在100个/克以下。(3) 蛔虫卵死亡率在98%以上。(4) pH值在7。 5左右。(5) 物料粒径在5〜50毫米。
(二)定性标准(1) 物料结构松散,手握物料松开后不粘手。(2) 垫料材料无恶臭或其他异味。由于发酵床填人有大量经过发酵处理的有机垫料,有机垫料中 本身含有大量的且生物活性较高的微生物,在发酵床养殖过程中, 通常还人为接种生物菌剂以增加对粪便和尿液转化能力的有益微生 物数量。
因此,猪排出的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机成分,在发酵床中微 生物作用下,可以很快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具有恶 臭的氨气、硫化氢等也转变成无臭的硝酸盐、硫酸盐等,达到了猪 粪尿等排泄物在养殖圈舍内原位降解的目的,减少了养殖过程中动 物排泄物向外排放,而动物在发酵床上的活动对这一过程起到了加 速作用。
怎么自制畜禽养殖生物发酵床的菌种?
自制菌种1。 土著微生物采集与原种制作(1) 土著微生物的采集: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中采 集。把做得稍微有一点硬的大米饭(1〜1。5千克),装人用杉木板 做的小箱(25厘米X20厘米X10厘米)约1/3处,上面盖上宣纸, 用线绳系好口,将其埋在当地山上落叶聚集较多的山谷中。
为防止 野生动物糟蹋,木箱最好罩上铁丝网。夏季经4〜5天,春秋经6〜 7天,周边的土著微生物潜人到米饭中,形成白色菌落。把变成稀 软状态的米饭取回后装人坛子里,然后掺人原材料量1/2左右的红 糖,将其混合均匀(数量是坛子的1/3),盖上宣纸,用线绳系好 口,放置在温度18度左右的地方。
放置7天左右,就会变成液体状 态,饭粒多少会有些残留,但不碍事。这就是土著微生物原液。水田土著微生物采集方法。秋天,在刚收割后的稻茬上有白色 液体溢出。把装好米饭并盖宣纸的木箱倒扣在稻茬上,这样稻茬穿 透宣纸接触米饭,很容易采集到稻草菌。约7天后,木箱的米饭变 成粉红色稀泥状态,同方法(1),米饭与红糖以2 : 1比例拌勻装 坛子、盖宣纸、系绳。
5〜7天后内容物变成原液。在稻茬上采取 的土著微生物,对低温冷害有抵抗力,用于猪舍、鸡舍,效果 很好。。(2) 原种制作方法:把采集的土著微生物原液稀释500倍与麦 麸或米糠混拌,再加人500倍的植物营养液、生鱼氨基酸、乳酸菌 等,调整水分至65%〜70%。
装在能通气的口袋或水果筐中或堆积 在地面上,厚度为30厘米左右为宜,在室温18°C时发酵2〜3天 后,就可以看到米糠上形成的白色菌丝,此时堆积物内温度可达到 50°C左右,应每天翻1〜2次,如此经过5〜7天,形成疏松白色的 土著微生物原种。在柞树叶、松树叶丛中,采集白色菌落,直接制作原种,具体 方法是:将采集来的富叶土菌丝匕5千克与米饭1千克拌匀,调整 水分至90%,放置24小时(温度20°C),此时,富叶土菌丝扩散到 米饭上,再将其与麦麸或米糠30〜50千克拌匀(水分要求65%〜70%),为了提高原种质量,最好用通气的水果筐,这样不翻堆也 可做出较好的原种。
(1) 菌种的保存:制作好的菌种经过7〜8天的培养后,即可 装袋放在阴凉的房间里备用,一般要求3〜6个月使用完,最好现 配现用。
养虾
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