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野山竹鼠养殖,雷山竹鼠养殖基地
雷竹种植条件
雷竹是草本植物。
雷竹是禾本科和雷竹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较好的韧性,因此也常用于制作事业和生产用品。雷竹的竹笋也可以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
雷竹:喜肥沃,怕积水,鞭细根少。在年平均温度15.30℃、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区,向阳,靠近水源,上质疏松,排水透气性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质壤土。旱地、四旁、河滩都可以种植,普通红壤与黄壤也适宜栽培。
雷竹栽植技术规范
春季。
雷竹的种植季节最好是春季或秋季,温度适宜,湿度正好,种植雷竹能够得到极佳的效果,成活率是相当不错的。雷竹是一种适应性比较强的植物,无论是在阳光处,干燥处,都可以得到成长。雷竹这一植物,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见过,一种供繁殖竹笋用竹子的,作用材基本谈不上,凡有竹子生长地方轮不上雷竹的用途雷竹是优良笋用竹种,其笋粗壮洁白,甘甜鲜嫩,味美可口。
雷竹如何种植
雷笋,学名雷竹笋,又名雷公笋、早园笋、雷笋,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是春笋市场上最早上市的笋种。
熊猫雷笋产于大足区万古镇雷竹种植基地。
雷竹种植条件要求
基本农田不能用来种雷竹,因为基本农田只能用来种植农作物,而不能用来种植经济作物。
雷竹是一种优良的食用笋竹种。栽植容易,适应性广,平原、缓坡、荒山荒地都能种植,在全国各地均有栽种。春、夏、秋、冬均可栽竹,定植后3年,能形成比较整齐的竹林地。雷竹笋味甜、脆嫩,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佳肴。
雷竹种植有海拔要求吗
秆高7-11米,径达4-6厘米。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2、发笋力强。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和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雷竹好种吗
常规方法种植雷笋,亩收益一般在1300-1400元左右。而汪如苗采用垄糠覆盖栽培技术,使雷笋上市时间足足提前3个月,7分地纯收入竟达2.9万元。
汪如苗是勤县洞桥镇裴岙村的雷笋种植专业户。1994年,汪如苗从一个做蔬菜生意的朋友那里获悉,小小一把雷笋如果上市时间早,身价将成倍上升。业如苗向来喜欢搞点小试验。听了朋友的话后,当年就在自己的7分雷笋地里做起覆盖栽培试验,希望以此提高土壤温度,促使雷笋提前孕育,抢先上市。
当时,他采用薄膜、砻糠、屑作覆盖物,进行试验对比。结果发现,采用薄膜覆盖的雷笋,由于土壤温度高低不一,致使出笋时间参差不齐,整体效果不很理想。而木屑一遇下雨天,容易结块,也只好放弃。最后,汪如苗选定了垄糠作为雷笋的栽培覆盖物,连实践边摸索。7分雷笋地,1995年产量为750公斤,产值1.02万元;1996年产量1250公斤,产值2.8万元;1997年产量达到2100公斤,产值3.2万元。采收时间以上年的12月中下旬,一直延续到次年的3月底,平均销售价为每公斤8 元,成本一般不超过3000元。而常规种植的雷笋要到3月底、4月初才刚刚上市,亩产只有1000公斤,亩成本约600-700元,平均销售价仅每公斤2元。
农诱人的效益驱使下,1999年汪如苗开始了大规模的雷笋种植,总面积达32亩,其中竹种园20亩,雷竹11亩,还有小面积的水桂竹、高节竹等。一般来说,竹种下去后要三年方可成林,今年汪如苗的雷笋虽然还示到正常采收年景,但从去年12月出笋开始到今年2月底,由于平均销售价达8.8元,估算每亩纯收入1万元没问题。
汪如苗说,垄糠覆盖栽培雷笋,看看很简单,但种得好与不好效益相差很大,这里有个技术问题。他认为,垄糠覆盖的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每年的11月1日到12月1日,覆盖数量为每亩1500公斤左右。覆盖栽培关键要把握好温度、湿度、厚度、肥力四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随着垄糠覆盖栽培面积的增加,垄糠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扬。为此,汪如苗又试着采用下面铺一层稻草,上面再覆盖一层垄糠的方法,以减少垄糠使用量,这样每亩成本大概可降低1000元左右。汪如苗在进一步探索雷笋覆盖栽培技术的同时,又搞起了竹品种选育。在他的20亩竹种园里,在雷竹、高节竹、象牙竹、水桂竹等10几个品种,希望从中筛选出产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笋竹。
在汪如苗的带动下,目前裴岙村130多个农户中有90个相继种植了雷竹,种植面积700亩,其中采用垄糠覆盖栽培的有100亩,全村年人均雷笋收入约2600元,成了鄞县的雷竹生产专业村。
雷竹苗种植
整地方式:一般平缓之地,最好全面开垦,翻耕深度约30厘米,地形复杂,也可挖单株栽植穴。每穴施充分腐熟的农家厩肥10公斤、竹园四周要开深沟,以利排水防涝。造林密度:按株行距3-4米挖穴(每亩50-75株),穴长60-80厘米,宽40-50厘米左右。造林时间:雷竹移栽时间宜早春或梅雨季节及冬季10月至12月进行,移栽的种竹应以1年至2年生、胸径在3厘米至4厘米、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茂盛无病虫富的为最好。竹种来鞭为20厘米,去鞭为40厘米,且带土挖出包扎好。栽植方式:种植时应来鞭与来鞭、去鞭与去鞭方向一致。栽植应浅栽深埋,竹鞭平放,深度为20厘米至25厘米,浇足定根水并培土。新建雷竹园经两、三年管理,即可成园。幼林管理:1.及时补植:若母竹栽植后出现死亡,应及时补植。2.水分管理:新栽竹林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干燥,要适时适量浇水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必须及时排水。3.除草松土:在新造竹林郁闭前,每年应除草松土3次,第一次在5-6月份,深翻25厘米左右,将表土翻入底层,底土翻到表层,第二次在9-10月份,在有鞭部位,锄深15厘米左右,第三次在2月份,以浅松为好。以上除草松土可与施肥结合进行。4.合理施肥:1年中施肥3次,时间是2月、6月、9月。当年每株母竹可施化肥50-150克,人粪尿5-10公斤。先将化肥用水冲稀,然后直接浇灌在竹蔸附近,以利鞭根吸收。冬季宜施缓效的有机肥。5.合理挖笋:新造林当年出笋尽量不留或留养少量的壮笋培养木竹。造林后的第2年也应合理疏除弱笋,要留远挖近、留强挖弱、留稀挖密。这样,可以提高母竹质量,促进地下竹鞭生长。6.护竹留笋:新竹栽植后由于尚未扎根,要及时加以加固,并防止牲畜践踏破坏;笋期要特别看护,不准进入林地挖笋。第1年出笋,每株母竹留养1-2株健壮的笋培育新母竹,其他笋应及时疏去。留养的新竹应及时钩梢,砍去1/4的竹梢,以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雪危害。7.合理套种:新造的竹林在未成林郁闭前均可以实行竹农间作,以耕代抚,这是一种抚育幼林的好办法,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止杂草竞争,减少病虫为害;既可增加农作物收入,又能促进新竹生长。间种作物要选择很少与竹林生长争肥、争水和攀绕竹株的品种,最好是豆科植物、绿肥和油菜等。间作物收获时,把秸秆留于林地耕入土中,以增加林地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能力。成林管理:1.覆盖增温保温:覆盖材料可用竹叶、谷壳、稻草等,一般现在用的较多的是双层覆盖法,即下层采用竹叶、稻草、新鲜猪牛肥等发热增温材料,上层为木屑、谷壳等保温材料。覆盖选择在连续降雨2-3天后土壤湿度较大时进行,若天气干旱,覆盖前每亩用20-25公斤尿素与水混合泼浇,使林地湿润。覆盖前首先在竹林周围每隔1-2米打下长50厘米长的小木桩或竹桩,地上部分留35厘米,用塑料绳在桩地上部分30厘米处将竹林围成一圈,再用塑料薄膜或编织袋沿绳将竹林围住,最后盖发热保温材料。覆盖厚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上下各15厘米。覆盖后的地表温度可达10℃以上,并且可以保持2个月以上,在肥水条件适宜的情况下,30-40天即开始出笋,覆盖后可用温度计测定,达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即可,达不到可再加覆盖物。覆盖的最佳时间为12月上旬至中旬,因为此时覆盖的竹林一般在春节前后出笋,价格较高。竹园覆盖后,竹鞭的鞭芽全部分化为竹笋,消耗了母体大量营养。因此,覆盖的竹园应该轮作,并注意留养母竹,以恢复母竹的再生能力和增强母体抗逆能力。竹园覆盖1-2年后,应该间歇2年,进行轮换,以恢复林地生产力。2.水份管理:一般竹林一年应浇2次水,8-9月份笋芽分化期,此时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土壤易干旱缺水,应灌透一次水,使雷竹在生产冬季出笋;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覆盖前必须进行人工浇灌,浇水量每亩至少15吨。3.施肥:一年分四次肥,第1次施肥在5月底6月初,每亩施尿素50公斤,厩肥1000公斤,先撒于地表,然后结合松土,深翻入土。这次施肥以速效肥为主,施厩肥等有机肥要经过腐熟,以迅速补充竹林养分,恢复竹林生长,促进提早行鞭;第2次施肥在8月底9初,每亩以复合肥100公斤,冲水5000公斤浇施,或撒于地表,再进行浇水,以低浓度液肥缓减旱情,并使竹林充分吸收,促进笋芽提早分化;第3次施肥在10月底11月初,每亩施厩肥4000公斤,浅翻入土,这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保持土壤疏松湿润,提高地温,促进笋体膨大。为早出高产打下基础;第4次施肥在12月中旬覆盖保温时进行,每亩施尿素 60公斤,冲水15-25吨,浇透竹林,这次施速效氮肥,目的在于促进竹笋出土,提高产量。4.挖笋养竹:一般在覆盖40天后就可挖笋,人在覆盖物上走过,如脚下有顶硬的感觉,就可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将土回盖原处,再盖好覆盖物。预计挖笋过半时,就可减少覆盖物的厚度,或全部撤除覆盖物,以降低土层温度和湿度,延迟竹笋出土期,便于留养母竹。撤下的覆盖物可堆成一堆,翌年再用,如覆盖物已腐烂,可在5-6月松土时作有机肥施入竹林,采用早笋技术后,雷竹可提早出笋2个月左右,产笋高峰期不宜留养母竹,应在出笋后期合理留养,或成条块状地提早除去部分林地覆盖物,保留部分竹笋,待气温回升时留养母竹。一般每亩留养150-200株。留养母竹较早的,要采取套尼龙袋或在周围覆盖竹叶、稻草等措施防霜冻或低温危害,保护留养母竹。5.加土:有条件的地方,可每年加一些客土,加土时间以冬季11-12月为好,可与施有机肥结合进行,每亩加土15-25吨。6.合理砍伐:雷竹的立竹密度以每亩600株为宜,每年每亩留养150株母竹,1-3年的竹株正是壮龄阶段,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力强,是竹林更新发展的基础,不能砍伐。1-3年生的母竹应占70%以上,六年以上的老竹应删去更新。砍伐竹的季节以6月份最好,可结合松土连竹蔸一起挖去。7.适当整枝:整枝应在6月新竹展枝后进行。每株留枝数不少于8-12盘为宜。8.病虫害防治:雷竹的主要病虫害有煤污病、蚜虫、介壳虫和竹螟。蚜虫可用50%乐果乳剂1000倍至2000倍液喷杀;蚣壳虫可用人工抹杀或TTW乳剂1000倍液,在幼介期喷杀;竹螟可采取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只要对上述3种虫害进行了防治,煤污病也就得到了控制。
雷竹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雷竹性文雅,质脆弱,喜肥沃,怕积水,鞭细根少。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份新竹生长,抽枝展叶,6月份开始地下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雷竹以1年为一个周期,连年出笋。在年平均温度15.3℃、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在出笋期与笋芽分化期要求有充足的降水,雷竹能忍耐-13.1℃的低温,但大雪往往对雷竹造成很大的危害。
主要是雷竹竹杆壁薄性脆,易遭雪压折断。雷竹对土壤要求为疏松的沙质壤土,pH值微酸至中性,普通红壤与黄壤也适宜栽培。雷竹要求纯林栽培,集约经营,不宜与其它竹类混栽。近几年,雷竹经常开花,大部分发分在新竹,其开花率可达20%,但没有发现种子。
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