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养殖后期水质,养殖海蜇对水质有什么要求
海蜇养殖后期水质怎么样
答:在大海里裸泳不卫生。因为海水水质有好有坏,特别是旅游区,各地游客都有,带病菌下海游泳的大有人在,大海净化功能有限,使得游泳区域的海水是很脏的。
海水中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它们对海水也是一种污染,也有可能攻击人类,如,云母、海蜇等,因此,在大海里裸泳即不卫生,也不安全。
有海蜇的海域水质好?
这是盐溶现象
海蜇色本身就是咸的,但是还需加盐才能保存,新鲜海蜇直接用盐进行保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购买回来的海蜇不能沾上淡水和其他污染物,直接放在盐中来回滚动,让它的表面被盐包起来,把沾好盐的海蜇头放在可以密封的罐子中,放在阴凉处保存即可。新鲜的海蜇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只有经过食盐加明矾盐渍三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蜇脱水三次,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
海蜇用什么水养
海蜇清洗干净,用冷水浸泡8个小时左右,撕成小块。
用温度低于80度的水,把海蜇放下去快速冲洗一下,迅速捞起。
放入冰水中浸凉,捞出淋干水分,放入喜欢口味的调料拌匀即可食用了。
海蜇淡水可以养吗
不能,在淡水里会死的
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居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米~20米,有时也达40米。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和俄罗斯远东海域。中国沿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部湾的广阔海域都有海蜇分布。
海蜇养殖技术常见问题
在池塘养殖海蜇时, 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 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 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 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
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 避免大排、大灌。
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
研究表明, 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 改善池塘环境, 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 降低养殖成本。
养殖海蜇水太肥怎么办
能人工养殖,在池塘养殖海蜇时, 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 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 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 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
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 避免大排、大灌。
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
研究表明, 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 改善池塘环境, 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 降低养殖成本
海蜇养殖后期水质怎么样了
海蜇掉触角,应是水质不良所致。一般在池塘养殖海蜇时,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
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避免大排、大灌。 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方法,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海蜇养殖注意事项: 海哲养殖过程中,一般造成海蜇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手捞网捕获方法落后;海蜇病害引起的海蜇死亡;个别性成熟早的海蜇产卵后体质衰弱而下沉溶化,败坏水质, 引起海蜇死亡。
养海蜇用什么肥水好
可以用玖玖肥水颗粒 【适用范围】海蜇、贝类、海参、虾类、蟹类、鱼类等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的肥水或藻类培养。 【用法与用量】使用前混合加水稀释,晴天上午全池泼洒。每亩使用400-500克。或每桶用15-20亩水面。视水质肥瘦程度经常使用;冬季底温,酌情增加用量。
海蜇对水质要求
海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母,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腌制海蜇的凉拌菜。很多人在腌制海蜇的过程中见到过海蜇变成水,主要是因为海蜇含水量高,在淡水中融化更快。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8%。被捕上岸之后,水很快流失,变成又软又粘的一团。俗话说:海蜇一汆,只剩一半;海蜇一煮,化为乌有。渔民出海捕捞水母时,随身携带大量海盐,随捕随渍,当场加工成半干制品。
海蜇养殖技术与肥水
1、池塘选择面积50亩以上,进排水方便,最好附近有淡水水源以便调控水体盐度,池水水深在1.5-2.0m为宜,且应在岸边水深0.5m处设置围网,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2、清塘消毒池塘经过彻底清淤后,冬春季干池,曝晒。池塘消毒前经过2次浸泡,每次池塘进水7-10天后排干。放苗前3O天清塘,用生石灰lOO-120kg/亩或漂白粉1O-20kg/亩,以杀灭残留的致病因子。
3、水质调控池塘进水应在放苗前10天结束,进、排水口应设置40-60目的围网。解毒肥水,放苗前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每瓶3-5亩或“氨基酸解霸”每桶5-8亩,第二天使用“肥水膏”+“贝蜇乐”或“生物酵素肥”+“肥水精华素”每亩500-1000g,促进硅藻和小球藻繁殖,透明度维持在40-50cm,pH维持在8.0即可放苗。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浮游生物量等。海蜇养殖水温的适应范围是15-35℃,水温的最适范围是22-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8‰,最适范围是18-25‰;pH适应范围7.8-8.5,最适pH为7.9-8.3;水体透明度保持在50cm左右为宜;溶解氧4mg/L以上。
4、放苗苗种选择:苗种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伞经一般在1.5cm以上,最好5-8cm,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黄色。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以防止阳光直射。苗种运输到池塘边时,打开袋口,自然适应 10分钟-20分钟后慢慢将蜇苗放人池塘,切忌在大风天气、下风口或岸边浅水区投放,以避免幼苗冲上岸边致死。放苗密度:伞经5-8cm的苗40-80只/亩,伞径1.5-2cm以上的苗500-800只/亩。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提高苗的成活率和活力,促使蜇苗快速生长。
5、海蜇各阶段养殖注意事项(1)幼蜇入池选择规格在2cm左右、健康无畸形、活力好的幼蜇,在天气晴朗、无风、水温在19℃左右时人池,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这样幼体适应环境快,存活有保证。(2)15天的海蜇形状似鸡蛋大小,伞径在7-8cm,多在上风处聚集,在傍晚浮上水面。在水中游动时,触须伸展,伞动频率高,有力,不间断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食量很大,体重在60g左右。在放苗15天内,定期泼洒“肥水膏”或“贝蜇乐”每亩500-1000g,水质不宜过肥,保证水中生物饵料充足。(3)30天的海蜇伞径在15cm左右,基本上全池可见,此时是海蜇增重速度加快期,体重在1000g以上,体色有白色、深红色、紫红色3种。适当添加辅助饵料或自己发酵饵料(豆粕50斤,麦麸30斤,玉米粉10斤,“水产诱食酵母”5袋,“强效EM”2瓶,水40斤混合发酵三天,有酸香味即可)促进海蜇快速增长。定期使用“绿水解毒安”或“速调107”每瓶3-5亩稳定pH,定期使用“底巧”+“底生氧”或“底速安”配合“臭氧水安”每袋2-4亩改善底质,促进蛏子、对虾健康生长。(4)45天的海蜇伞径在28cm以上,伞动频率舒缓,体重约4000g,全池可见,上风处居多,惊动后快速下潜。这一阶段除满足前面的条件外,还应及时补充新鲜海水。管理人员巡池时,用长竿将触网的海蜇轻轻推离网边,以免海蜇磨伤伞头,影响销售。(5)60天的海蜇伞径在35cm以上,伞动频率缓慢,体重在8000g以上即收获。
养殖海蜇需要什么技术
海蜇,俗称水母。海蜇掉触角,应是水质不良所致。一般在池塘养殖海蜇时,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
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避免大排、大灌。 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方法,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海蜇养殖注意事项: 海哲养殖过程中,一般造成海蜇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手捞网捕获方法落后;海蜇病害引起的海蜇死亡;个别性成熟早的海蜇产卵后体质衰弱而下沉溶化,败坏水质, 引起海蜇死亡。
海蜇从开始溶化到全部溶化的过程与个体大小关系不大,在8天之内就会全部溶化掉。
因此,要及时处理死亡的海蜇,同时加强对海蜇病害的防治,改进海蜇的捕捞方法。 海蜇,主要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居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20米,有时也达40米。
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和俄罗斯远东海域。中国沿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部湾的广阔海域都有海蜇分布。
养殖项目
养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