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鲟鱼养殖单产,鲟鱼养殖密度是多少

鲟鱼养殖单产,鲟鱼养殖密度是多少鲟鱼养殖单产,鲟鱼养殖密度是多少

人工养殖鲟鱼品种

清江鱼

清江鱼是一种生活在山泉水里的鱼,这种鱼需要活在酸碱性比较适中的水域里。

清江鱼背鳍有2个,一个前面,一个尾部,尾部的是肉质的背鳍。清江鱼的身体有点偏扁,

清江鱼的鱼嘴是有点扁扁宽宽的,胡须相对来说是比较短的,共两根须。

清江鱼的腹部和身体的颜色基本一致,没什么变化。

清江鱼的大小和黄花鱼是差不多,清江鱼尾巴和普通鱼一样是分叉。

清水鱼一般都是比较小的,这种鱼生活在泉水里,所以不会很大。

鲟鱼:

外部形态特征

鲟鱼前粗后细,腹部较平,头大平扁,吻长而尖,体表裸露无鳞,外披5行骨板,吻突出呈三角形、歪尾形,上叶发达而上翘,体表裸露无鳞,但披有5行带有尖棘的菱形骨板,躯干部横断面呈五角形,吻突出,呈钝三角形,口小,位于头部腹面,即口下位,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缩呈管状,口内无齿。鲟鱼眼睛较小,头表面光滑,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方。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鲟鱼骨骼大部分是软骨,中轴骨骼为一条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

栖息习性

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不善跳跃,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属于底栖的亚冷水性鱼类。有“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

温度适应性

除中华鲟外,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鲟鱼能承受水温为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最适生长温度20-23℃,低于7℃或高于26℃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30℃摄食停止,逐渐衰弱而死亡。

溶氧要求

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一般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6-8毫克/升,以保证顺利生长。

水质和PH值适应范围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得多,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PH一般7-9为宜。

盐度适应性

鲟鱼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4~5‰的含盐水中,5~10小时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即可适应9~10‰的盐水。

食性

鲟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一些种类食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养。鲟鱼的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生长特性

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当年早春放养10-15克重的鱼种,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千克的商品鱼。

繁殖习性

鲟鱼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大多数鲟鱼在天然环境中性成熟年龄为10年以上,雄鱼比雌鱼早3-4年成熟。施氏鲟成熟年龄一般是雌鱼9-10年,雄鱼7-8年。鲟鱼对产卵场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在自然环境下有时溯河上千公里寻找合适的产卵场,如果雌鱼洄游到产卵场的道路被坝切断,找不到适合的产卵环境,雌鱼的卵泡就会退化吸收。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与天然环境差异很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要达到性腺发育成熟要采用人工调控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子,配合生理诱导等技术达到性腺发育成熟。

人工养殖的鲟鱼是什么品种

适合我国养殖的鲟鱼品种有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俄罗斯鲟、史氏鲟、中华鲟、鳇、匙吻鲟和几种杂交鲟等近10个品种。其中,西伯利亚鲟和闪光鲟具有很强的生活适应能力,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比较容易,生长速度比较快,体色灰黑,市场俏销。

人工养殖鲟鱼品种有哪些

鲟鱼是一种鱼类,是一种硬骨鱼,它们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鲟鱼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它们可以吃的食物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一些比较小型的动物。鲟鱼有很多品种,其中有一些品种生活在海洋之中,它们主要将周围的一些小型的鱼类作为自己食物,鱼类是最主要的一种。然后就是甲壳类,然后就是软体动物。由于鲟鱼本身的速度不是特别快,所以它们可以吃的种类很少,主要就是一些速度比较缓慢的动物。还有一些品种的鲟鱼是生活在淡水之中的,比如河流、湖泊等地方,它们主要吃的是底栖鱼类,还会吃一些磷虾及蛹属的动物等。

另外就是人工饲养的鲟鱼,同样可以将鱼类作为它们主要的食物,另外还有水蚯蚓、软体动物等可以给它们喂。另外,在它们开食之后,还可以给它们喂一些人工制作的饲料,不过对于刚开口的鲟鱼来说还是动物更适合它们。

鲟鳇鱼人工养殖

5-8年。野生鲟鱼大多数情况下是鱼龄在5至8龄时候性成熟,就可以有鱼籽啦,养殖鲟鱼性成熟年龄比天然条件下的鲟鱼的性成熟年龄较晚,多在7~12年之间;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的性成熟年龄可推后2~4年。鲟鱼每次产卵在一万颗鱼卵左右,鲟鱼是我国一级保护水生动物。

养殖鲟鱼种类

小体鲟 该品种通常不作远距离的洄游,生存水温为2~33℃;食性杂,与其他鲟鱼种类相比,容易接受人工配合饲料,易驯养;鱼苗期生长速度较快;性成熟较早,一般需4~5年,是大中型水体进行增养殖以及鱼籽酱生产的理想鲟鱼品种。

该品种已经在成都、山东和北京等地区试养,适宜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偏冷水水库和湖泊增养殖。

人工养殖鲟鱼品种大全

池塘咋养俄罗斯鲟

俄罗斯鲟鱼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黑海及与之相通的河流,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我国,我省养殖户也将俄罗斯鲟鱼作为了养殖对象。由于它是新的淡水名特鱼种,一些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还存在着技术缺陷,希望了解新的知识,提高养殖收益。为此,笔者特地走访了成都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壮志,请他就相关技术进行讲解——— 我省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合养殖名特优鱼种,其中包括鲟鱼。鲟鱼属于亚冷水鱼类,对水质要求很严,要求完全无公害养殖。鲟鱼品种很多,我省主要养殖的品种是俄罗斯鲟鱼。养殖鲟鱼技术一定要过关,不仅要水质好,还要饵料丰富。

基本条件

水质要求养殖池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池鱼的生长发育,俄罗斯鲟也不例外。鲟鱼的水质指标主要是溶解氧和温度,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5度,同时,鲟鱼又是高溶氧的鱼类;溶解氧的适宜含量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低于1.5毫克/升出现死亡。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0.2-0.33公顷为宜,水深2米左右,水质清新,过排水方便。考虑到其对水质的特殊要求,以有地下水可经常注入的池塘为佳。为防止其他野杂鱼苗进入,入水口处一般要做拦网。

苗种培育

培育鱼池可以用室外普通水泥池,单池面积为3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2米。最好使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井水。培育前进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放养规格放养鱼体长为18-30厘米,体重50-90克。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不同规格的鱼苗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0尾。鱼入池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入池后第二天开始投喂。

投喂初期初期可用水蚯蚓进行饵料驯化,以后逐渐改投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分含量为: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纤维8.48%、灰分14.91%、无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径2.0-3.0毫米。饲养期间保持水位1.5米以上,水温26度以下,溶氧每升6毫克。

苗种放养

清塘消毒苗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每亩用量300-400公斤,杀死野杂鱼,病菌及有害生物。苗种放养前还必须先用5%的食盐水溶液洗浴20分钟后再投放鱼池,入池第二天开始投喂。

幼鲟放养鲟幼鱼在2月龄时已具有成年鲟鱼的基本特征,所以放苗规格一般放养规格为每尾30克左右,放养密度每亩为1000-1200尾。池塘主养俄罗斯鲟,为有效利用水体,可适当搭养鲢、鳙鱼,因为鲢、鳙鱼为上层鱼类,俄罗斯鲟为底层鱼,各自活动不受影响。另外鲢、鳙鱼还能摄食浮游生物,净化池塘的水质环境。搭配比例:每亩水面可搭养鲢、鳙夏花4500尾。

人工养殖鲟鱼品种图片

1、目前,市场上贩卖的鲟鱼大多数为施氏鲟,杂交鲟。

2、施氏鲟是黑龙江的特产和重要的经济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雌鱼8龄成熟,雄鱼7龄成熟;在野生环境下,雌鱼9-13龄成熟,雄鱼7-9龄成熟。适宜生存水温为21℃左右,适宜产卵水温为17℃。20世纪末的时候,施氏鲟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鲟鱼养殖种类,产量占据了鲟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3、黑龙江杂交鲟一般是施氏鲟和达氏鳇的杂交后代,其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生长速度以及配合饲料驯养均有一定优势。以鲟龙1号为例(与施氏鲟相比),1龄鱼的生长速度能够提高19.1%以上,4龄鱼的生长速度能够提高90.3%,7龄鱼的性腺指数为15.13,比施氏鲟高2.44,比达氏鳇高3.93。

人工鲟鱼养殖技术

第一点,中国鲟鱼养殖起步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才兴起大规模鲟鱼人工养殖,到新禧年左右都是养了个斤把鲟鱼就卖,没有继续养殖培育鱼子酱,属于买苗种养大一点就卖,鱼肉在中国最高峰可卖300一斤,那时候谁知道在国外鲟鱼的鱼卵可比鱼肉值钱。

国外千把年前就在吃鱼子酱,就跟中国人早点的豆浆油条,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不吃浑身不舒服。

第二点,鱼子酱不是属于口感能立即吸引你的食物,质量差的鱼子酱咸腥味重,首批尝鲜国人的味蕾并不喜欢这种东西,但是真正好的鱼子酱就跟红酒一样,是慢慢品的,甚至随着时间口感会达到一个峰值,不同品种、不同批次,不同地方的鲟鱼生存出来的鱼子酱味道都不尽相同,目前鱼子酱在中国的境地跟当初红酒的境地是一样的,如果说雪碧是红酒在中国发展出的特色, 我想鱼子酱也不介意找到他的搭配。

第三点,鱼子酱本身就是高端食材,保守估计2020年左右,中国鲟鱼产量只能供三万人左右吃鱼子酱,鲟鱼至少养十年才有卵,鲟鱼行业经历爆炸发展,正在不断自我调整,产量逐渐萎缩。不得不说,鱼子酱,还是少部分才能吃的起的营养贡品。

第四点,鱼子酱在国内宣传度是够的,不少影视作品都在为鱼子酱免费做宣传,一说鱼子酱都懂是什么东西,心里也想尝尝,但是内心下意识是归类为奢侈品,其实现在很多人吃的起1g几百的冬虫夏草,也一定吃的起1g十块左右的鱼子酱,只不过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吃的必要性,再说一句抽得起40元一包香烟的人,鱼子酱一定能吃得起。

需要时间,就跟红酒,可口可乐一样,鱼子酱需要一个契机,以某种方式介入我们的生活。

人工鲟鱼是什么品种

世界鲟科鱼类计4属24种,其中: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我国有鲟科鱼类计3属8种其中:鳇属1种,鲟属6种,拟铲鲟属1种。

鲟形目鱼类(Acipenseriformes)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Actinopterygii),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覆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lei)。鲟形目鱼是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大约两亿年前)的地层,很多种类在地球的演变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残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5种,其中我国分布的有8个种。在我国的辽宁和河北也曾于晚侏罗纪到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丰富多彩,鲟形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北自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国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区都曾有过它们的分布记录,只是随着纬度的降低,其种类和数量都略有减少。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它的分布较广,在我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瓯江、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现在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

鲟鱼人工繁殖

中华鲟(AclpenserSinensis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和“长江鱼王”。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鲟鱼类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亿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结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长江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使此鱼在长江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场所。为使中华鲟鱼保存下来,我国投资兴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机构,并获得成功。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隶属于鱼纲,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龄。但其性成熟较晚。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至22龄,体重40至125公斤;雌鱼为16至29龄,体重172至300公斤。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是鱼类的庞然大物。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据观察,中华鲟年平均增长速度,雄鱼5至8公斤,雌鱼为8至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至14年。

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类,它们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二字。

鲟鱼的种属及分布

世界鲟科鱼类计4属24种,其中: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我国有鲟科鱼类计3属8种其中:鳇属1种,鲟属6种,拟铲鲟属1种。

鲟形目鱼类(Acipenseriformes)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Actinopterygii),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覆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lei)。鲟形目鱼是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生代三叠纪(大约两亿年前)的地层,很多种类在地球的演变的长河中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残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5种,其中我国分布的有8个种。在我国的辽宁和河北也曾于晚侏罗纪到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丰富多彩,鲟形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北自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国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区都曾有过它们的分布记录,只是随着纬度的降低,其种类和数量都略有减少。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它的分布较广,在我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瓯江、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现在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人工鲟鱼养殖条件

1、水温

鲟鱼对水温的要求不高,能够较快适应各种水温,最低可承受0度的水温,最高不超过35度即可。不过人工养殖的时候最适宜的水温在20度左右,在生产期与孵化期的时候将水温控制在19度左右。

2、溶氧量

鲟鱼对溶氧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养殖的时候,如果水体中溶氧量含量不稳定的话是不适宜养殖鲟鱼的。养殖时要将水体中的溶氧量控制在5mg以上,如果低于这个数值,那么将会降低鲟鱼的食欲。

养牛


鲟鱼养殖单产,鲟鱼养殖密度是多少
  • 养40只兔子一年利润,养只兔子一年利润
  • 养40只兔子一年利润,养只兔子一年利润 >> 养40只兔子一年利润,养只兔子一年利润...

    鲟鱼养殖单产,鲟鱼养殖密度是多少
  •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肉牛品种,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品种
  •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肉牛品种,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品种 >>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肉牛品种,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品种...

    鲟鱼养殖单产,鲟鱼养殖密度是多少
  • 鹅最佳生长温度,鹅养殖温度
  • 鹅最佳生长温度,鹅养殖温度 >> 鹅最佳生长温度,鹅养殖温度...